虽然如今我们广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中国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本土色彩,其中最浓烈非儒家思想莫属。那么到底什么是“儒”呢?“儒”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儒者,柔也。
真正说儒家学派形成是从《论语》开始的,因为它抛出了很多核心的概念。再往后看,比如说朱熹、王阳明,后世的儒家补充进了很多东西,但是他仍然是在《论语》划定的圈子里面讨论,他的核心概念还是来自于“仁、礼、义”等等。就好像说《孙子兵法》为什么地位最崇高?大家去看一下后世的兵书就知道,比如像《李卫公问对》,李靖和唐太宗探讨兵法,尽管他对于虚实、奇正的这些理解是要远胜于《孙子兵法》的,但是他还是在讨论奇正、虚实种种,这些是《孙子兵法》给他划定的一个范畴。
首先,儒者,柔也,在《说文解字》里面说的很清楚。可能和我们的常识不太一样,因为我们的常识好像觉得道家说柔,“以柔克刚”。那么《说文解字》里面说儒家的“柔”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涉及到“儒”的职业,就是“儒”最早是一种职业。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有着很多节日的民族,比如在农忙时节,我们过一些节日来祭奠一下祖先,办一办葬礼,唤起大家的共同记忆,我们中华民族就更加团结。所以节日最早的时候,功能其实就是两个,第一叫葬礼,第二叫祭祀。那么这个节日需要主持人,“儒”最早就是这种职业,所以大家想一想这种职业的人有什么特点?
首先,得有同情心,能够为死者家属考虑,不能人家死者家属在那里特别悲伤,然后你特别开心,这是肯定不行的。第二,他必须是一个非常肃穆的状态,因为他要一步一步地把这些礼节走完。所以对于“礼”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是他的专业素养。第三就是在这个场合一定是以和为贵,大家一定不能起冲突,死者为大。我们其他人有任何冲突,咱们等办完这个事情再说。所以大家会发现,包括和谐,包括同情心——用孟子的话是“恻隐之心”——包括“礼”,是从这种职业有的时候就已经携带的特点。
所以到后来,儒家有种种学说,我们就要考虑到这个“儒”的来源和他职业里面携带的特征,这些特征合在一起叫“柔”。为什么是“儒生”?他的气质给你的一定是很柔和的气质,如果他没有这个气质,他其实是很难叫一个“儒者”的。这是《说文解字》的解释。
儒者,装也。
我们大家对于“装”这个词可能有一些误解。因为现在“装”字有了一定贬义的意思,比如说“你装什么”。但是当大家说“服装”:“服”就是贴身穿的内衣,“服”是带“月”字边的,就是贴着肉,别人看不到,你自己怎么穿着舒服的那种衣服是“服”;“装”是穿给别人看的,“装”字上面一个“壮”,下面一个“衣”,就是很壮丽的衣服,要展示我身份的衣服,要建立社会联结,显示社会关系,符合社会场合,给别人看的这种衣服叫“装”。
当人不仅仅知道“服”,而且还知道“装”的时候,人的社会性就建立起来了,这个时候文明就出现了。
所以“儒”的本质是什么?
它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学术。换句话说,如果不存在社会,也就不存在儒家学说。对儒家而言,一个人首先得是入世的,是社会性的。入世之后,还得要服从礼法,谦卑,知足。不仅要参与社会分工,也要讲究君臣有礼,万物有节,不能偏离你的位置。所以综合起来看,从汉朝一直到清朝,儒家在绝大部分时间还是中国的意识形态,其社会性和顺从性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它一定是中央集权大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