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鹏友来开会”公众号创办,迄今正好6周年。当时名称为“Chinaworld”,2018年6月28日改为“鹏友来开会”。
为纪念公众号创办6周年,现将2003年3月19日,我在新浪财经频道《总编在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的内容全部呈现。当时提出的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财经媒体发展的主张,我至今仍坚守之,实践之。以下为当时访谈全文的第二部分:
好的财经报刊必须有鲜明个性
主持人:我有一个媒体的朋友知道您今天来,他跟我说,如果有机会的话,向您请教这么个问题。您几乎是历经了这些重点媒体的创办和发展的历史,从它们的诞生到今天,包括您一手参与创办的《新证券》。《新证券》前不久好像是决定要停办了。
通过您自己的经历,是如何看待中国媒体的发展前景?
董少鹏:这个问题是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很少有专门的证券媒体,证券媒体单独成为一个媒体群落是我国的一个特有情况。发达国家报道和分析股市的媒体,更多的是以综合经济类报刊形式出现,包括金融类的周刊、报纸,当然也有月刊,是这么一个状况。我国有很多专门的证券媒体,我想这也基本上是符合我们市场需要的,是应运而生的。
这位网友对《新证券》比较关心,我表示感谢。《新证券》是我们一班子人在1999年7月3号催生出来的,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得到了业内的投资者、市场参与者的关爱和支持,确实发展得很快。现在我了解到,因为主办单位有很多媒体,他们根据自身总体的战略定位、战略选择做出了调整,《新证券》前不久停刊。
但是,原来《新证券》相关的报道和分析内容,将继续由它的主办单位所属的另外的媒体来承担。同时,《新证券》的一些很好的编辑、记者也继续在为市场、为投资者服务。
主持人:说到这个问题,我在想,这是不是和股市这一两年长期的低迷有关系——股市火的时候,大家的日子比较好过;在相对不太好的市场情况下,媒体的日子比较难过一点。现在《证券日报》是不是也面临着一些压力,就是从经营的角度来说,您有没有想一些比较好的招?
董少鹏:我们在积极探索。一家报纸的经营,我想关键是报纸本身的编辑、报道形成特色。当然,作为一份专业的证券投资类日报,每天要报道大量的宏观方面、市场方面、上市公司方面的信息,这和其他的证券报是有共同的地方。
我们作为一个新兴的报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压力固然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有一个非常稳健的、专业的领导班子,我们有一支年轻又干劲很足的编辑队伍和经营队伍。
另外,国内资本市场经过了两年的低迷,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
在报社建设具备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市场发展空间的预期又很大的情况下,我想我们既有压力,也有很强的动力和信心。向其他媒体学习,总结我们的经验,我们深切的感觉到,我们一天比一天的更有信心。
让没学过财经的人看懂财经报道
主持人:现在中国内地一下子涌现出了很多财经媒体,包括证券类的、非证券类的,有规模大的,也有规模小的。体现在财经报道上也是各种各样,显示出这些报纸对财经新闻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您觉得现在中国的财经新闻怎么搞才有前景?
前一段时间有媒体报道,要不要财经新闻走向更生活化的道路,就是让它更易懂,您对此有什么想法?
董少鹏:你提的问题里面,已经包含了部分的回答。财经、金融、证券的内容,它本身在我们转轨经济这样的国情下,还有相当多的人觉得比较枯燥。当然,我认为这些领域是非常有趣味性的,也是很有丰富性的。
刚才你提的问题里有一部分回答,是哪一块呢?就是要不要生活化,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提法。财经报道应该有生活化的报道,让普通人——不管是多么没有财经专业背景的,没有在学校里学习过专业知识的人,都能很容易的接受,这是媒体应该特别努力和需要往前推进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专业财经毕竟是专业性的问题,专业财经媒体不光要满足于普通受众的需求。一些很专业的很严肃的探讨,对特定的读者来说,它是饶有兴趣的,是他们迫切需要的。
所以,两个层面都要讲,这两种需求都需要服务。
归结为一句话,任何媒体都有一个基本的定位。现在越来越讲究细分,你所服务的读者,他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或者是白领、非白领,不是这么简单的划分。
媒体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媒体主创人员的选择跟读者的选择形成互动,通过共同选择形成一种模式。形成这么一种比较成熟的状态之后,就是要实现最高的媒体运营目标。
我看,较高的办报目标应该是:你的读者最关心什么,媒体就要首先回答什么;你的读者迫切期待获取什么资讯,媒体就要迅速地传递这些资讯,应该是这么一个理想的状态。这个目标,就国内媒体而言,现在还很难说谁做到了,和能不能做到。
从“为投资者服务”到“为市场参与者服务”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媒体的定位,大家都知道,最近有很多媒体都把他们的理念、定位在标注在显要位置上,有的叫“新闻创造价值”,有的叫“理性、建设性”,还有的叫“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您能否用一个概括性的语言,体现《证券日报》的办报理念?
董少鹏:我们领导班子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提出“为所有市场参与者服务”的理念,这个参与者包括广大投资者,包括中介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也包括其他参与到市场中来的参与者。我们提出这个理念就是服务于市场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共同发掘这个市场的价值,巩固和推进这个市场建设理念的发展。
对中国股市“无保留”看多
网友:在我的印象中,《证券日报》是倾向于对股市行情看多的媒体之一。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董少鹏:媒体是一个平台,刚才我说了,体现了各个市场参与者的观点、理念,具体体现为新闻报道和观点报道等等。《证券日报》是一个平台,是大家参与的一个场所,是传达信息的一个场所,所以,我不太同意《证券日报》是看多、看空,它是体现了市场各方面参与者的一些观点或者取向。
谈到看多、看空,我个人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每一轮的上升、每一轮的下跌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那么内在规律,就涉及到各个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变化、市场机制的变化、市场结构性的变化,也包括市场参与者周边环境的变化,是跟这些密切相关。
即使经历了两年多的调整,大家也看到这个市场是发展的。从法规上,从市场基础性建设上,从上市公司的规模上,投资者的规模上,中介机构的数量、质量上,都有非常大的发展。
从国际股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中间都会有回调、整理,或者有时候泡沫多一点,涨得多一点,但总体是上升的。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是源于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经济的总体趋势是发展的。基于这一点,对于中国未来股市的走势,看多没有疑问。我这样说,并不是一种不考虑当前市场走势的“粗泛的提法”,不单纯是这样。
经历了两年的调整,现在上市公司业绩基本上是向好的,公司的治理结构越来越完善。当然,我们相信,上市公司也还会暴露出新的问题,过去曾经出现过的问题也会不同程度的有反复,或通过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即便如此,由于法律环境越来越完善、公司治理越来越完善,投资者的理性也越来越强。在这样多个方面的约束下,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那么,规范步伐会迈得更稳、更扎实。
在扎实的基础上,步子迈起来之后,毫无疑问,市场的价值如何,大家能够从随后的市场表现当中看到。
另外,上市公司通过重组,通过资源的不断整合,推动资源一再的优化配置,这是阻挡不了的趋势。
目前已经建立了“阶段性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上市公司既受到外部的约束,其自身也在增强约束,经济活动本身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也对上市公司有制衡作用。上市公司生存环境的规范化程度已经加大,并且规范化进程还将继续加快,这导致上市公司的价值是在扎实的前提下在发育的。
那么,这又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市场的反复性,正是在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投资者选择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的走势。未来会走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