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对园林绿化、美化的重视度和要求不断提升,彩叶植物因其丰富的色彩、株型、不同的季相效果以及观赏期相对较长等特性,成为当下园林绿化、美化的新宠,也为国内苗木育种、生产者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是风口,更是挑战。国内彩叶植物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选择适合的树种或品种,如何科学推进彩叶植物市场化进程?笔者就以上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现状和不足
彩叶植物是自然界存在或经人工栽培选育,其叶片在整个生长季节或生长季节的某些阶段表现出与自然绿色显著不同的色彩,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总称。
从狭义上说,彩叶植物不包括秋色叶植物,而是指在春秋两季甚至春夏秋三季均呈现彩色,尤其在夏季旺盛生长的季节仍保持彩色不变的植物。它们与传统的仅在秋季变色的秋色叶植物不同,且呈现色叶的机理也不尽相同。广义上的彩叶植物是指在生长季节可以较稳定呈现非绿色(排除栽培和环境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的植物,它们在生长季节或生长季节的某些阶段全部或部分叶片呈现非绿色。
欧美国家在彩叶植物育种方面起步早,育成品种多,应用广泛。而国内彩叶植物育种起步较晚、品种单一,目前国内应用的品种大部分来源于国外,且面临以下几点挑战。
彩叶植物应用比例小。我国彩叶植物生产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重视并进行彩叶苗木品种的发展与培育。中国目前彩叶苗木在整个工程应用中的比例非常低,不足4%,而有一些国家已达到40%。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国内彩叶苗木应该占到绿化苗木总量的10%至15%。
品种良莠不齐。引进彩叶植物的适应性差异较大,有些品种较难适应引种地的环境条件。此外,国内新品种保护力度还有待提高,执法力度不够,维权困难,育种人权益得不到很好保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彩叶植物新品种的发展。
市场各环节脱节,供需不对等。育种者与生产者脱节,生产者与设计方脱节,设计方与市场和施工方脱节等,影响了彩叶植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如新品种仅在苗圃间炒作,小苗繁殖过剩,没有或很少有大规格苗木产品,导致新品种应用困难。不过近两年,个别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正逐步向培养大规格苗木方面发展。
未来:重视育种、科学配置
目前,彩叶植物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园林部门的重视,全国各地相继就彩叶植物的应用出台政策,彩叶植物的应用需求不断加大。另一方面,苗木价格进入低位盘整期,今后苗圃建设和产品定位更趋于理性,从以往贪图规模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同质化的低端产品向差异化中高端品牌产品提升,高附加值的彩叶树种成为更多从业者的选择。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彩叶植物产销市场,笔者结合自身从业经历,就彩叶植物在未来生产和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根本性问题、配置应用的原则,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谈几点看法。
生物学特性是基础。在进行彩叶植物生产和应用时,应根据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栽植和配置,使其本身的色彩美得以充分展现。如多数金色(黄色)叶的树种,适宜在全光照的条件下生长,一旦将它们栽植于光照不足的绿地上,则会转绿,失去彩色效果。因此在彩叶植物的种植设计前,应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有足够的了解,以达到设计要求的景观效果。
配置方式多样化原则。多样化配置丰富园林景观层次,刺激彩叶植物需求。实际应用中,可适当减少色块种植的面积,增加乔木、灌木和草本相互搭配的比例,以丰富植物复层群落结构。同时,发展城市垂直彩化工作,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增加城市总体的彩化效果。若要提高道路的彩化率,可在道路的交通岛或休闲绿地中加大彩叶植物种类的应用丰富度。
色彩与美学原则。在彩叶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当注重不同种植物间的叶色搭配问题。各种植物色彩变化万千,一般具有相同基础的色彩如红蓝之间的紫、红紫、蓝紫,与红蓝两原色相结合,可获得较为调和的效果;而二次色与三次色混合层次越多,则呈现稳重、高雅感。因此,在种植设计中要结合美学和色彩学的知识加以考虑。
加强彩叶植物的后期养护管理工作。彩叶植物色彩美的体现不仅要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良好的养护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想较长时间地保持彩叶植物的呈色特性,延长其观赏期,就必须勤养护、勤管理。
加强彩叶植物的品种选育研究工作。目前看,引种仍然是我国发展彩叶植物资源的主要技术途径。在遵循生态相似性和植物区系等原则前提下,通过引种可以减少研究成本和缩短年限,迅速达到彩化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
但是从长远上看,过度引进外来的彩叶植物会加大外来物种生物入侵的可能性,而且许多从外地引种到其他地方的植物,往往各种原有的优良性状会与原产地相差甚远。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要加强彩叶植物的品种选育研究工作,重点开发各地优良的野生彩叶植物资源,以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机构或植物园可设立彩叶植物的引种示范区,专门从事引种试验和推广工作,实现彩色植物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