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袄裙,指的是女子上身穿袄,下身穿裙子的一种搭配方式。这种搭配从唐代就已经开始了,一直穿到民国。与许多人的认知不同,民国时期的女子并不是仅仅喜欢穿旗袍而已,袄裙也是民国女性最钟爱的搭配。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民国袄裙的发展史。现代人设计的民国袄裙
什么是袄?什么是裙?
下面引用百科里面的解释:
袄,有衬里的上衣。袄从唐代开始大量出现在衣物疏内,替代襦成为日常的冬季御寒衣物,从后世宋明清等时代来看,袄的制作上一般保持长袖通裁开衩的特征,而开衩处多在两侧,唐到金代有单独开衩在身后的,则另称开后袄子,而相对的开衩在两侧称呼缺胯袄子,两侧后面都开的也有壁画显示存在。而女子用之于裙子搭配的多是两侧开衩的袄子。
民国初年,受到留日归国女学生影响,袄裙样式趋于简洁、合体,门襟、领、袖和下摆出现较多变化,形成各种款式。其中短袄长裙以其朴素简洁、淡雅的风格受到青年女学生的青睐,成为女学生装的主要形制之一。袄裙装在 20 年代末成为时尚流行的载体。
1912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就规定女子再也不必缠足,旗袍还没有诞生。就像所有的服装历史一样,那个时代的人们无法超越自己的时代,所以女学生们仍然穿着晚清时期的女性服饰:袄裙。只是因为时代与风化的因素,民国女子袄裙比晚清的袄裙简化了很多。女学生不再裹小脚,解放了天性。女学生可以去上学,可以戴眼镜,可以穿皮鞋,也可以追寻潮流。因为到了民国,封建时代已经褪去了。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查看到很多民国时期的女子的老照片,那时候的女子,一般有着两种打扮:第一种是思想守旧的家庭,女子们还穿得规规矩矩的礼服;第二种就是跟着时代一起发展,追求新时尚的女子,她们剪了短短的刘海去上学。老照片里面的女学生还有的穿着浅色的衣服和深色的裙子。这时候的袄裙,衣长是长过臀部的,袖子是相当窄小的,所以,她们看上去非常苗条。
林徽因的高中校服
林徽因的高中校服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袄裙的竖领逐渐增多,在1915年左右达到顶峰。当时,立领越高,就越时尚漂亮。甚至还有盖住半个脸颊的立领。然而这种立领只在1915年达到鼎盛时期,之后便很快被淘汰,成为了时尚的弃儿。因为人们又开始钟爱低领,上衣袖子的长度也逐渐缩短。林徽因穿的校服就是这种款式了。
"林徽因的校服"是中华民国最著名的校服之一。林徽因在培华女子学校上学,穿的是培华的校服,非常好看。该校服包括短袖低领上衣和百褶裙。整体过渡非常有层次。
民国初年的袄裙,上衣还是立领的
袄裙与旗袍共存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时代,但事实上它是服装史上一个非常令人兴奋和灵活的时代。当时,旗袍已经出现,并逐渐取代了袄裙的流行地位,成为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女性服饰。当然,这时候的袄裙也不必旗袍差,也是十分好看的。
民国初期,袄裙还是非常紧身的,到了20年代,袄裙才变得宽松。服装改革,这得益于民国出现的"文化新装"制度。
此时的袄裙百花齐放,设计新颖,多姿多彩,无人超越。此时的民国女子再也不是我们心目中那种呆板的印象了。
初期的袄裙,袖子非常窄小
民国20年代,袄裙的尺寸
民国20年代袄裙长度非常短,只有50厘米左右,几乎盖不住肚脐。外摆为弧形,两侧的狭缝甚至可以达到肋的位置。女学生裙子长度长达90厘米,长度远远超过了膝盖,甚至到了小腿的位置。与民国初年相比,此时袄裙上衣和裙子的装饰也多了一些西方色彩,织物上通常装饰有花边、镂空花边、荷叶边、流苏和其他装饰品。由于袄裙在20年代非常流行,以至于其他服饰也纷纷效仿低领的设计,甚至没有领子。
在那个时候,女人也很喜欢用丝巾装饰自己。在拍摄民国历史的影视剧中我们也能看到,那时候女子的丝巾既可以系在脖子上,也可以扎在裙边,随风飘动,非常迷人。。
林徽因的校服
民国女学生的校服,并不是影视剧中的上蓝衣、下黑裙
影视剧中,民国女学生的校服,上衣都是蓝色的,裙子都是黑色的。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并不是这样的。从当时非常黑白的照片来看,女学生应该穿的是浅色的上衣,不太可能是蓝色的。
女学生们穿的裙子也不是素黑的,裙子上面装饰了花边或者蕾丝。
20年代以后,女学生裙子长度长达90厘米,长度远远超过了膝盖,甚至到了小腿的位置。此外,搭配的鞋子也不是布鞋,而是时尚的皮鞋了。略显时尚的女性通常搭配高跟鞋。但是,当时的高跟鞋没有现在的高,相当于现在的中跟鞋。这个搭配设计相当合理,短上衣,长裙子,再配上高跟鞋,这样会显得身材非常高挑。
袄裙,配上高跟鞋
与我们的认知不同的是,当时的广告画中并没有出现与蓝衣黑裙相关联的女学生形象,也没有我们认为民国时期广为梳理的双麻花辫子。因为这时候的女性都剪短了头发或者卷了头发。
时尚潮流往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这在20世纪20年代似乎被我们忽视了,但当我们回头去看那个时代的服装,我们还是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激流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