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吴玉亮 男 1964年生,天津武清人。1986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1990年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及天津美院首届在职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协中国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民革市委会天津画院、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亚洲艺术科学院院士、【中国美术】、【亚洲艺术】杂志执行编委。
《放飞梦想》中国画 240x160厘米 2019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创作随感】2019
吴玉亮
【创作谈-一由《青花》所想到的】
一、
作品【青花】是我在2004年6月创作完成的一幅现代工笔人物画。该画曾参加了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天津展,并获得了天津美展银奖。该画从创作构思到作品完成曾历时一年之久,那时候我38岁。记得当时每天晚上要很晚的时候才睡觉,睡觉之前先要想想每天都干了些什么,创作的计划都完成了哪些,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历数最近拍了哪些好的创作素材,计划什么时候用等等。记得床的案头经常存放着常看的书和纸笔,以便脑海里突然想起了什么事,尤其是绘画方面的创作灵感能够随时记录下来,有好的构图也及时画的创作草图本上,有好的文字、只言片语、艺术感想及时记录下来,久儿久之,便成了个人的生活习惯!
《乡情》中国画 200x120厘米 纸本设色 2012
二、
我个人的绘画创作大都来源于我个人的生活感受。一半靠课堂写生、各地采风等等。另一半靠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作品《青花》从内容上宽泛了一些,已经由室外转到了室内,改变了以往的创作格局。如果说我的创作以前是室外剧,那么现在则是室内剧了,这是创作到了一个阶段的必然选择。记得创作《青花》时正值全国五年一届的第十届美展,当时的想法就是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画风,拓宽自己的绘画题材。《青花》的创作理念就是想借沉稳、典雅、明快的风行世界的青花瓷和中国古典家具为基本素材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最辉煌灿烂的文化,作品以此内容作为画面的背景。一一一画面主人公则是东方中国的妙龄女孩。她的原型就是我在电视剧《桔子红了》上看到的女主人,她深居大宅院,渴望外面的世界,在她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无限美好的期待!画面营造了充满生机盎然的艺术春天、一种人生经历!
《青花梦》中国画 120x160厘米 纸本设色 2004
三、
艺术作品的创作完成并非一帆风顺、一溃而就。《青花》的前期创作,曾几易其稿,删了又删,改了又改,画面的道具选了又选。画中的女主人着衣选择了较为复古的中国古典的改良式连衣裙,先前计划减弱衣服上的图案以免和后面的青花瓷器图案对冲相抵消,使其节奏上有些变化。后来觉得不够理想,画面设计的难度系数不大。故而在定稿前加大了衣服图案的复杂程度,使之繁之又繁、做了加法处理!这样不仅突出了女主人公,而且还与后面的背景如桌子上的插屏、青花瓷及桌面后边的背景屏风四条屏上的竹子拉开了空间距离,产生了密不透风、疏密有致等良好的艺术效果。当然,这只是线描定稿阶段。画稿确定之后,在后期的制作中,把人物的衣服处理成微暖朱砂红,即我们常说的中国红。在其间,我又调整了局部色块,加进了中性的偏冷色
彩,使其暖中透冷,冷暖相间。主体人物大的色彩定调之后,后面的背景色彩区向偏冷,经过多日的多轮设色,冲洗,调整,画面有了较为明显的视觉效果。
《忽有微凉何处雨》中国画 34x46厘米 纸本设色 2012
四
记得在一次展览会上,一位中新社记者曾经问我说,吴老师您画的作品与传统的工笔画所表达出来的气息有所不同,您是基于怎样的创作思想呢,会后也有不少观众朋友向我表达类似同样的问题!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工笔人物画作品在处理虚实问题上不同于其他画种的原因,是因为传统的工笔画通常是采用浓淡墨勾线以示区分浓淡。而我的光色处理是我在《青花》创作时为了营造画面浓厚的艺术氛围,加大色彩的感染力,突出作品的主题,首次采用了画外之法。所谓画外之法即采用中国画不常为人所用的染色方法。此法的应用,即借鉴了摄影艺术的光学效应。把画面突出的部分即着意表达的内容在染色时空出做预留,我称之为实。其它部分染色时不做预留通通罩上调好的色彩同时降低了线与色的对比度,我称之为虚。如此一来,画面便产生了光的虚实对比效果,色彩上也有了冷暖色调的对比变化。画画仿佛类似油画一样的感觉,但又不同于油画或其他画。在我看来,这是中国画的一种改良画法,是基于对传统中国现代工笔人物画的一种有益的尝试,这些艺术尝试来源于我对水彩和油画等作品的认知与研究和感悟!
《故乡的云》中国画 140x70厘米 纸本设色 2012
五
进一步讲,光色处理是我在创作中,为扩大作品的意境、加强主题气氛,渲泻情感色彩而虚拟设置上去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真实性与抒情性,并创造的一种神秘的色彩和美好的梦境、营造一种温馨感!这一切,都是由光的介入而产生并生发出来的。我们所谈的光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现象,是一种虚与实的对比。虚实也可以理解为深浅或明暗。我们不妨这样来看,一件美术作品要引人入胜、使入耐看,我们就需要巧妙的设置看点即所强调、突出的部位。不可以哪都清楚、一目了然,使作品全盘托出。事实上,往往强调的地方也就是作者在画面中要着重表现的地方!
从技法上讲,光色的处理,通常是在正常画法完成的前提下又往前推进一步的一道工序。我这里所述的"光",实为一种虚设的亮部,是实。画面其它的部分,没有设光的部分为虚,并非现实生活中光与影。也并非油画或其它绘画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光线与投影。从中国画的角度来看,我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光影",是"虚与实"的概念。它在作品上可以处理成各祌颜色的光,如白色光、黄色光、红色光、蓝色光等等。这些设色可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需要而加以设计。设计"光"与"投影"的地方,需要提前安排好。
光效应用于创作,我研究多年。但它只是一种谋求开发、扩大、加深意境的一种手段。真正的东西要艺术家自己去精心营造。营造什么、怎么营造?这正是艺术家本人自己所要表现并传达给读者和观众的东西。这里除了要有好的构思、还要有好的造型能力、好的艺术表现技巧!创作,是艺术家借助一种适合自己的艺术载体在向人们展示、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表达自已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及认知,是一种心灵感应的艺术呈现。
《粉色的季节》中国画[局部]140x70厘米 纸本设色 2010
六
我1990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所读的专业是美术教育,而美术教育是培养师资的。这个专业要求我在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通晓相关的艺术专业。这些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为我今天的艺术创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我的想象力来自于书本和书本以外的其他一切事物。多年来一有空我就经常到户外走走,所拍摄的照片多之又多,我从观察大自然当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从一棵大树到一棵小草,从春天到冬天,再从冬天又到春天,周而复始。这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温存,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中国画作品《青花》是我创作人生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我自己突破我自已的又一见证!
对于创作,我常常这样认为,艺术作品的意境,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境与意的完美结合。分开来论,意是作者情感与理想的主观创造,境是生活现象的客观反映。意境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意境,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精髓与灵魂。好诗,意在言外,好的画,意在画外!
意境的开拓,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多种艺术手段进行的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艺术作品的境界同作者的精神、思想境界是相通的、一体化的。
总之,要创造美好的意境,使作品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气韵生动"、"神与物游",并使作品深深的感染读者和观众,使它们陶醉于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美好的意境之中,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益和启迪,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美术创作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
《放飞梦想》及局部240x160cm 纸本设色 2019
《春梦》中国画 200x120厘米 布本设色 1996
【作品欣赏】
《春歌》局部 121x121cm 纸本彩绘 2000
《多梦年华》 80x68cm 纸本 2004
《梦雨随春远》 80x68cm 2007
《春梦》中国画 140x70厘米 纸本设色 1996
《笛韵》68x68cm 纸本 2008
《如歌岁月》局部200x121cm 布本彩绘 2000
《放飞梦想》240x160cm 纸本彩绘 2019
《烟水流红》70x70cm 纸本 2006
《尘封的记忆》200x97cm 纸本彩绘 2005
《童年的记忆》90x68c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