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第三代主战坦克成了坦克装甲车辆发展的方向,同时受到受到印度自研“阿琼”坦克计划的驱动,巴基斯坦陆军心中也燃起了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渴望。长期以来美国和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强大的两个盟友,因此获得第三代主战坦克也只能靠这两个盟友的帮助来实现。虽然当时美国当时已经装备了先进的M-1主战坦克,中国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仍停留于纸面,但是由于美国在对巴基斯坦军援中表现的言而无信,巴基斯坦最终选择了与中国合作来完成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于是这就有了1988年10月1日,贝格将军宣布与中国合作研制生产“哈立德”坦克的一幕。
按照计划“哈立德”坦克的设计工作由中方来完成。由于当时中国最强的坦克设计单位北方车辆研究所正专注于中国三代坦克的研制,无暇顾及其他,所以“哈立德”坦克的设计工作由包头617厂设计室来完成。
对于巴基斯坦较为薄弱的坦克工业基础和有限的财力来说,过于先进的三代坦克不仅难以进行自造,也不能维持其装备规模,所以巴基斯坦在“哈立德”设计时提出了能尽量使用59、69-Ⅱ及二代改进型坦克的零件,以降低其成本。
巴方对“哈立德”坦克车体防护的要求是希望其车体的防护水平达到450mm左右。如果继续采用中国80-Ⅱ坦克的底盘设计形式的话,车体首上必须采用一块很厚的复合装甲板来达到要求,同时首下装甲也必须要有很大的厚度,这样就使得底盘重量大大增加,而且车首内部的空间急剧缩小,所以设计人员大胆借鉴了美国M-1坦克的经验,采用首下防弹的设计样式,即用一块有一定倾角且大厚度的首下复合装甲作为坦克的主迎弹面,而首上装甲则为一块几乎水平的薄复合装甲。为了能使驾驶员拥有更好的视野,驾驶室被移到了车首正中。为了能容纳大功率的发动机和性能优良的液力传动,最初技术方案设计了一个很大的坦克动力舱,底盘长度达到了7米。
巴方对“哈立德”坦克动力系统的要求是接近或者达到世界第三代坦克的水平,即发动机功率要达到1200马力,而当时国内能达到这一功率的第三代坦克发动机还处于样机研制过程中,能提供的仅有1226样车使用的由德国MT396民用柴油机改进而来的1200马力柴油机。为了能与1200马力柴油机相配合,设计人员选用我国“六五”期间从德国ZF公司进口的LSG3000型液力传动与之相配合。
“哈立德”坦克的炮塔完全按照巴方竟可能使用老旧坦克部件的要求而设计,最明显的特征是炮塔顶部拥有一个和59坦克完全相同的三防增压风机罩,为了提高炮塔的防护性能,又不显著增加炮塔的重量,炮塔的正面投影尺寸被设计的很小。
在完成了方案的设计后,样车很快被试制出来,并于1991年6月移交巴基斯坦陆军进行测试,中方称其为90-Ⅱ。由于MT-396改进型柴油机的设计不够紧凑,对高温沙漠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好,巴基斯坦希望中方能重新设计动力系统。中方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将动力及传动系统的来源锁定为英国、法国、德国。提出了用帕金斯CV-12TCA型1200马力发动机、V8X-1200型1200马力发动机,LSG-3000液力传动和ESM500型液力综合传动互相搭配的动力及传动系统相搭配的方案。其中CV-12TCA型发动机及LSG-3000液力传动在中国进行了装车跑车试验,V8X-1200发动机和ESM500型液力综合传动作为备选方案并没有实施。
CV-12TCA与LSG-3000搭配的试验情况要远优于最初MT396改进型和LSG3000搭配的动力方案,但是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更希望能以一个低廉的成本来获得1200马力发动机及其大修技术,所以CV-12TCA和LSG-3000搭配的方案巴方迟迟没有接受。时间转眼到了1997年由于巴基斯坦正在进行的核计划,使得西方对巴基斯坦的不满加剧,并开始了对巴基斯坦的技术封锁。德国国防产品出口委员会以巴基斯坦核计划为由否决了LSG-3000型传动的出口,这使得“哈立德”坦克陷入了无传动系统可用的地步。法国也随即跟进,大幅度提高了V8X-1200发动机及ESM500传动出口的价格,“哈立德”坦克的发展进入了停滞状态。
时间转眼到了1999年,T-80UD的引进使得巴基斯坦和乌克兰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巴基斯坦经过对T-80UD的使用后认为,T-80UD的6TD柴油机皮实可靠,提出以6TD柴油机的改进型,1200马力的6TD-2来作为“哈立德”坦克的动力系统。由于6TD柴油机是一款采用6缸对置的二冲程柴油机,其特殊的构造是其只能和双侧行星传动配合,所以最终的“哈立德”坦克方案选用了6TD-2柴油机和双侧行星传动,中方称之为MBT2000。虽然双侧行星传动在加速性上不如液力综合传动,但是与之前的LSG3000相比,却是半斤八两。在加速性测试是,驾驶员把油门踩到最大,并同时踩住刹车,待发动机及传动完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后,再松开刹车,在这种状态下,双侧行星传动的加速性与LSG3000传动的加速性相差无几。
对比最终的MBT-2000和早期的90-Ⅱ,会发现前者的炮塔要比后者的大不少。对此,设计人员的解释是,早期由于设计经验不足、复合装甲性能不达标、炮塔驱动系统所能支持的炮塔重量有限,炮塔被设计成了一个正面投影面积很小的炮塔,但是随着方案设计的升入和不断的改进,小炮塔不再能满足需要,最后一步一步的扩大炮塔,经过了多个炮塔方案,最终演变成了MBT-2000时的样子,原来炮塔前边三防增压风机罩被移到了车长指挥塔的后边。
与印度的T-72、T-90S坦克相比,MBT-2000在防护,机动性,火力等方面全面占优。其最大的优势是安装了上反稳定的车长周瞄,车长可以实时掌握战场情况,在紧急时刻可以超越炮长调炮射击。MBT-2000的车长上反周瞄,炮长下反观瞄皆为中方研制,与中国三代主战坦克99式的观瞄相比,车长周瞄两者相当,炮长观瞄,MBT-2000比99式的少了自动跟踪这一功能。由于MBT-2000最终方案确定时,中国的坦克热像技术还不够好,也无法对巴基斯坦继续出口,所以巴基斯坦在MBT-2000的炮长观瞄上采用了法国“萨基姆”公司的第二代热像,其技术性能与T-90S的法国“泰利滋”公司的热像仪水平相近。
第一辆MBT-2000于2000年底交付巴基斯坦陆军,2002年初第一个MBT-2000的作战单位拥有了作战能力。一直以来,外界都认为MBT-2000是由塔克希拉重型工业公司自造的,但是200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80周年成就展上的一张照片揭开了谜底。在包头617厂的车间里,一排等待交付的96A型坦克的旁边停着若干辆快要完成的MBT-2000型坦克。96A装备中国陆军的时间应该在2006年左右,那么至少2005年之前的MBT-2000仍然是由中国来生产,塔克希拉重型工业公司要负责的恐怕也就只有安装“萨基姆”公司的热像和MBT-2000最后的测试,当然MBT-2000的大修肯定是由塔克希拉重型工业公司自己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