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街的前世今生

蚌埠有一条长不足200米的街,老人习惯称它篾匠街,年轻人叫它小吃街。具体位置在淮河路中段,新百货公司南面的中兴街南段。 

在我的记忆中,篾匠街离我工作的老油厂不远。老油厂在华昌街,过二马路、大马路就到篾匠街。80年代前,这条街篾匠荟萃,经常有周边农村客户慕名来此购买竹器,有的还送子弟来此学艺,并给它起名叫“篾匠街”。此后,中兴街远不如篾匠街遐迩闻名。据老篾匠艺人孙大爷介绍:篾匠街于1910年左右已具雏形,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早年,篾匠街师傅们使用皖西和皖南的竹子,其中毛竹做凉床、搭凉棚,元竹做篮子、稻箩等。师傅做竹器活由两部分组成:一、专业订做,就是按照客户要求制作客户需要的竹制品。二、做杂竹器制品,就是根据销售来制作好卖的竹制品。一年之中,春季编鸡蛋篓;夏季编凉床、搭凉棚;秋季做筢子;冬季编油篓、筐篮等。篾匠街的竹器制品虽不如南方细巧,但品种较多,有筐、篮、筢、篓等几类。经营方式是自产自销,主要销往山东、河南一带及附近的农村市场。

1938年以前,篾匠街仅有十四五户人家,后来逐渐增加,到1949年已有篾匠人家约40户,其中做生意的篾匠近20户。在这条街上,篾匠居住毗邻,一般的是一家一个门面,连居住带做生意。街北面靠近路口,容易揽到生意,相对地说店家资本略大,帮工、徒弟略多,生意较好,店老板大多不用亲自干活;街南面,店家资本略小,帮工、徒弟少,生意差,店老板要亲自干活。冬季为淡季,其余为旺季。旺季,生意较好,店家把所编的竹器大大小小都摆出来,有的挂在凉棚上,有的堆放在店铺前,甚至快堆放到路中心了。90年代以后,其他材料制品慢慢代替竹制品,篾匠街的竹制品逐渐减少,篾匠街开始行不行规模,篾匠师傅也分散到城市四面八方,篾匠街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90年以后,在原篾匠街上,越来越多的门面改换门庭成做小吃商店,经过政府几次整改,现在篾匠街成为小吃一条街,小吃街从原来南北走向篾匠街,增加为“丁”字形状小吃街。丁字形的街巷两边,挤满了饭铺食摊,世界名吃、全国美味,各种佳肴都在这里呈现,多品种美食荟萃于此,极大的满足了市民在逛街购物之后吃饭歇脚的需求。在蚌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小吃街得以再次提升改造。经过5个月的努力,一条古色古香、整洁有序的篾匠街特色美食群逐渐形成。有关部门还创新思路,引进第三方对该区域实行市场化管理,面貌为之一新。筑巢引凤使这里的经营消费变的更加红火,美食名吃种类繁多、目不暇接,摊位店铺装饰一新、整洁有序,慕名光顾的食客越来越多,逢饭时或双休日,人们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涌来,街面上熙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每个吃摊前都围满了人,各家饭铺里都坐满了客,吃了一茬又来一茬,走了一拨又来一拨,没完没了。这里白天尚且如此,夜市就更加诱人了。每当华灯初放夜幕降临,则是篾匠街最具魅力的时候。灯火阑珊之中,疲惫一天的人们信步而来,问尝于各个食摊各家饭铺之间,笑声叫声吆喝声喧嚣一片,甜味辣味烤肉味香气四溢。哇,整个篾匠好似沸腾了一般,让人流连忘返。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