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损失规避”这四个字可能感觉不太好理解,但我们将这两个词拆开来看,损失通常指失去某些东西,而规避则指带有避免某些事情的发生的味道。虽然可能听上去觉得有些云里雾里,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
比如某人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张100元钱,显然是别人不小心丢失的。他捡起这张钱心里挺高兴的,就像是从天而降的一笔收入。但是等他回到家,看到活泼可爱的女儿奔出来迎接他,就很快把这捡到100元钱的事情忘到了脑后。
之后又有一天,在上班的路上,他发现放在外衣口袋里本来打算交交通卡的100元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肯定是刚才在拥挤的车上被人顺手牵羊了。虽然只是掉了100元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损失,但那种懊恼和愤怒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里。那一天上班他都心情不太好,一直到回到家,还对自己的爱人愤愤不平地讲起这件事。
看到这里请你想一想,对你而言,捡到100元的高兴和丢失100元的痛苦,哪种感情会更加强烈呢?通常,丢失100元的痛苦要大于得到100元的高兴。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损失规避:相同的一样东西,人们失去它所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因为我们更在乎“失”,我们也就有意无意地尽量避免“失”,这就是损失规避。
上面例子的原理来自于损失规避心理的最根本的一种表现——得失不对称性,但损失规避心理还可以引出其他几种有趣的现象,譬如,赋予效应、安于现状和语义效应。
赋予效应、安于现状和语义效应
赋予效应指对于同样一个东西,往往在得到时觉得不怎么值钱,而一旦拥有后再要放弃时就会感到这样东西的重要性,索取的价格要高于不拥有时购买它愿意支付的价格。
正因为赋予效应使得人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加上了非常高的价值,导致人们不愿意去做决策改变现状,这种安于现状也是损失规避的一种表现。
虽然在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大家经常需要忍痛割爱,但对现状偏爱的心理使得我们做出的选择或者决定常常不是最优的。我们把已经拥有的东西看得更重,舍不得卖掉,舍不得换掉。
损失规避不仅让我们过于关注“失”而忽视了“得”,有时候用不同的叙述方式来描述同一个事物时,会使人作出截然不同的决策,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作语义效应。语义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们在接收到消息时能够瞬间把它们解码,而不用专门再去识别这些信息在编码的时候使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里面是否蕴含了其他更深的意思,等等。
美醇特创始人王中永先生认为:“我们往往更容易关注‘失去’,而忽略了‘得到’,其实这就是损失规避心理的典型特征。试想一下,你过分关注失去,那么必然会深陷在失去的痛苦阴影里,或纠缠,或烦闷,给你带来的是负能量;而你所得到的正是你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你却视而不见,一对比,你会发现,等到你不小心失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曾经得到过的东西有多么的弥足珍贵,可为时已晚,又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所以我们要科学的看待得与失。勿让损失规避心理影响了你的心态,这是得不偿失的。”
是的,损失规避心理是可以引发得失不对称性的。由于人们倾向于对“失”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要学会使用换位法,将自己带入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形中考虑自己可能的决定,学会从“得”和“失”两个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平衡损失规避心理造成的影响,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愿你从中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