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查,可助力肿瘤靶向治疗

null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状态。图/航空总医院

  近日,从航空总医院病理科获悉,医院已开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服务项目,可助力肿瘤患者靶向治疗。该项目主要是针对乳腺癌、胃癌的HER2扩增检测和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EML4-ALK融合突变检测。据病理科医生说,FISH技术检测HER-2基因扩增状态,用于指导乳腺癌、胃癌患者分子靶向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FISH。是一种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核酸探针与细胞内相应的靶DNA分子或RNA分子杂交,通过在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激光扫描仪下观察荧光信号,来确定与特异探针杂交后被染色的细胞或细胞器的形态和分布,或者是结合了荧光探针的DNA区域或RNA分子在染色体或其他细胞器中的定位。从而获得细胞核内染色体或基因状态信息。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特异性好、定位准确、结果迅速、操作安全等优势,在肿瘤筛查、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用药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发展历程

  1969年,Pardue和John等两个研究小组开始采用放射性标记DNA或28S RNA发明了原位杂交技术(ISH)。尽管当时原位杂交技术已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鉴于放射性同位素自身特性的局限,如安全性、空间分辨率低、不稳定性等问题,这项技术仅限于实验室研究方面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荧光标记的原位杂交,即FISH技术。1974年Evans首次将染色体显带技术和染色体原位杂交联合应用,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1986年科研工作者开始利用异硫氰酸盐荧光素来标记探针,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建立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1981年Harper成功地将单拷贝的DNA序列定位到G显带标本上,标志着染色体定位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1989年,Delong首次使用荧光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单个微生物细胞。由于FISH技术具有敏感度高、信号强、背景低、快速等优点,该方法在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行,由于绘制高分辨人类基因组图谱的需要,FISH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FISH探针标记物越来越多,不仅从单一荧光发展到多色荧光检测,而且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仅可以用于分裂相细胞而且可以用于间期细胞检测,为FISH技术的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流程

  FISH样本的制备→探针的制备→探针标记→杂交→染色体显带→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分析。

null

  技术特点:

  原位杂交的探针按标记分子类型分为放射性标记和非放射性标记。用同位素标记的放射性探针优势在于对制备样品的要求不高,可以通过延长曝光时间加强信号强度,故较灵敏。缺点是探针不稳定、自显影时间长、放射线的散射使得空间分辨率不高、及同位素操作较繁琐等。采用荧光标记系统则可克服这些不足,这就是FISH技术。

  FISH技术作为非放射性检测体系,其优点:1、荧光试剂和探针经济、安全;2、探针稳定,一次标记后可在两年内使用;3、实验周期短、能迅速得到结果、特异性好、定位准确;4、FISH可定位长度在1kb的DNA序列,其灵敏度与放射性探针相当;5、多色FISH通过在同一个核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同时检测多种序列;6、既可以在玻片上显示中期染色体数量或结构的变化,也可以在悬液中显示间期染色体DNA的结构。

  重视新项目新技术拓展

  2019年上半年,FISH项目筹备期间,病理科先后派临床医师、技术医生到外地学习,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得到很大提升。同时积极参加北京市关于FISH技术的培训,参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室间质评及中日友好医院组织的室间比对活动。经过前期论证、设备招标、人员培训、性能验证等工作,目前已顺利开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随着FISH检测项目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分子病理诊断工作进展,不仅提升了病理诊断的业务能力,也为临床医生对肿瘤患者进行精准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志着医院分子病理诊断进入实质性开展阶段。未来,还会有新技术逐步应用到疾病的病理诊断中,如遗传病、血液病、实体瘤的诊断及分型检测等,值得期待。(东方红星,文/李烈;资料来源:百度文献,锐赛生物网,航空总医院病理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