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个奇葩的朝代,它有着许多堪称反面教材的制度,而它们往往深刻的影响了国家的财政、军事和地方管理事物,最终成为可怕的无底洞。其中,又以针对皇室宗亲的管理政策,最为奇葩,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还直接削弱了王朝实力。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有这样大的破坏力呢?就让我们一起翻开史书寻找答案吧。
【明朝是一个奇葩的朝代】
再度复辟的分封制
在明代以前数个朝代,中原王朝已经摒弃了以往的分封制度,但随着元朝统治的来临,中原大地再次有了分封制的土壤,以元朝继承人自居的朱元璋,不仅要对外继承过去蒙古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对内也搞了一套蒙古人分封几大汗国的封建模式,以维护朱氏家族的统治和皇权专制的根基。
【朱元璋是一切的起源】
分封的藩王要能保卫皇帝就必须有军事力量,所以他们都配备有数目不少的护卫,尤其是位于边境的几个藩王,更是具有傲视内地的军事实力,当然,光有卫队还是不够,所以除了自己的直属部队外,周遭地区的卫所力量,也都可以供藩王调遣,这样一来明初的藩王能够节制的总兵力就在40万以上。
【军事力量是藩王的权益保障】
有了军事力量的支撑,藩王们在政治上有着不小的地位,他们的孙们不仅可以世袭,甚至还能干预地方上的所有行政事务,除了有权有兵外,明初的藩王还享受着优渥的待遇,国家拨给的年薪和田产为他们锦衣玉食的生活提供了基础,亲王光每年的禄米就有1万石之多,赐田的数量更是常常在一百顷以上,这些收入无疑养肥了朱家藩王,虽然朱元璋想要依靠这些手段仰仗他们保护中央,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些藩王威胁到了中央的集权统治,双方的矛盾升级成了你死我活。
【藩王和皇帝并非总是紧密一体】
削弱后的藩王
基于集权的矛盾,藩王们在朱元璋死后逐渐被朝廷剥夺各类权力,建文朝的削藩政策差一点就会最终完成,不过当他踢到了朱棣这个石头后,这个进程就被内战所短暂打断,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身为藩王的朱棣上台后,并没有恢复朱元璋的思路,而是继续采取削弱藩王的策略,不过碍于同族宗亲的身份,藩王并没有被彻底抹除,于是,有明一代,养猪式的养藩王成为了既定国策。
【影视剧中的建文帝】
到明宣宗时期,朝廷多次鼓励边军将官征调藩王护卫,继续削弱藩王的军事权力,最终几乎是完全收缴了藩王们的所辖护卫,在削弱他们的军事权力以后,明朝皇帝进一步减少藩王的权限,比如颁布禁止二王相见、禁止宗室与勋贵联姻、禁止宗室出仕、禁止宗室来京朝觐奏事、禁止藩王私自出城以及废止藩王其它一些特权等禁令。这样的过程从宣德年间起,一直持续,宗室们身上的禁锢越来越多,开始逐渐被包养起来。
这样一来,宗室们除了国家给予的经济扶持,几乎丧失了一切权益,可以说是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整天只能游手好闲。虽说中央扫除了心腹之患,但藩王还是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因为他们属于皇室宗亲,在社会等级上高人一等,同时又有优渥的经济待遇,这就使得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吸民膏髓,严重损耗了国家财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成祖与后继者就给明帝国培养了一个庞大的寄生集团,吸食着帝国的精血。
【藩王逐渐沦为当地的恶霸】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书中比比皆是,比如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地区,在万历六年时有潞王(卫辉府)、福王(河南府)、周王(开封府)、赵王(彰德)府、唐王(南阳府)、伊王(河南府)、郑王(怀庆府)、崇王(汝宁府)和徽王(钧州府)等九位宗室藩王。这些吸血鬼们的庄田,约占河南田地的10%还多,即便在全国都有1%的比例。
除了这9位藩王,其他藩王也占据了相当多的土地资源,有学者根据《明实录》中田土赏赐记载的不完全统计,证明湖广地区藩王田土数目约占万历六年湖广田土总额的5%之多。而湖广二十个藩王之中,除了几个无子国除的藩王外,其余像楚、辽、岷这几个大藩王的庄田还没有记录,其比例之大难以想象。当然,藩王并不只在河南、湖广,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也有着他们的身影,根据四川巡抚孔贞一的说法,成都府附近的土地七成属于王府庄田,二成属于军屯,民田仅占一成而已,天启年间《新修成都府志》中也感慨:“天潢派衍,腴田膏土,尽是王庄, 贫民或为彼佃户,以偿租佣。此亦天府中之最可悯者!”
【广阔良田,多是藩王占据】
如此巨大的土地需求往往让就藩地无力承担,明神宗的第五子瑞王朱常浩就是一个典型,他在就藩陕西汉中后,朝廷赏赐他30000顷土地,但在汉中才搜刮到41顷52亩土地,即便算上西安的1500顷,距离30000顷的目标还差得太多,足见藩王对土地需求的巨大,可以说非常触目惊心了,也难怪卢象升会说:“贫者日益贫 ,富者日益富 ,大约贫民之髓富民实吸之。”
【过不下去的农民】
儿孙都是摇钱树
虽然明朝宗室坐拥如此多的庄田,但朝廷仍然要再出一份俸禄赡养他们,这样优越的条件,让明代宗室成为了高级户口,为了享受国家的待遇,薅国家羊毛,宗室们将繁殖后代作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标,因此在中期的嘉靖、万历年间,宗室人口呈现出了爆发性增长的趋势。嘉靖八年,栽入统计的宗室人口仅有8200人左右,但只过了75年,宗室人口就已扩大了19倍,达到了157000人了,按照这种速度推算,到天启四年,宗室人口的禄米总数与全国田赋总收入的逆差将达到143.338%。
这给国家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这在每省的岁支禄米上涨幅度中也可以看出,在嘉靖三十二年时,天下岁供京师禄米是400万石,需要承担的各处禄米总计数额却达到了853万石,万历初年的全国财政支出约是1854万两,其中用于宗藩禄粮的就有552万两左右,占比达29.76%。
【明代银两】
这如此巨大的之初,大致相当于宁夏之役和播州之役的总军费,或者相当于万历四十八年为辽东战事所加派的田赋,由此可知,如果没有庞大的宗室寄生虫,何至于辽东战事无钱可用?这种入不敷出的财政情况,不但引起了朝廷财政危机,同时也引发了宗室子弟本身的生活困难,在嘉靖年间,不少地方已经无力支出宗室禄米了,甚至出现了宗室困苦饥寒,无门控诉的情况。其中不少人选择了铤而走险的作法,开始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史书中宗室冲击地方衙门,殴辱地方官,伪造官印的事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人合谋伪造官印,冒支禄粮。
【官印】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既然这些宗室子弟吸着国家财政和地方的血,他们面对晚明如火如荼的农民军起义又是什么表现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了逃跑,跑不了的才束手就擒,至于敢出来抵抗的,也只有极少数人。比如湖广地区的藩王,如吉王、荣王、岷王、桂王、襄王、惠王等,面对农民军袭来,均是望风而逃,陕西西安失陷后,震动汉中,当时地方官军直接抢掠民舍,随后波及王府,瑞王府帑金八十余万,悉为其所掠,瑞王仅与一妃逃出,奔至保宁,保宁闭关不纳,只得暂住舟中,驻泊河上,口中念诵着阿弥陀佛希冀能够保全性命。
【福王就是典型】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宗室,毕竟身在紫禁城的皇帝也不是什么好人,比如崇祯帝一面严厉处置外逃宗藩,要求地方官护送外逃宗藩回原籍就藩,一面又将私自募兵勤王的唐王废为了庶人,关在凤阳监狱。于是这些左右为难的宗室们个个成为笼中困兽,坐以待毙。而他们直到如此危机的时刻,也仍然不和本地人一条心,他们甚至一毛不拔,完全不愿出资犒劳守城将士,比如秦王朱存枢,他在农民军大兵压境情况下,拒绝了官军恳请他出资给将士们购置棉衣的提议,官军们愤怒之下,选择了开门投降。还有洛阳的福王,他也是个爱财如命家伙,不肯出一金来守城,结果洛阳城破后,这位福王成为了著名的福禄宴。成都蜀王、武昌楚王也都是如此,宁可钱财堆积如山,也绝不捐金助饷,结果在张献忠攻占武昌后,全部便宜了起义军。不过凡事总有例外,比如开封周王朱恭枵,他就在农民军三次围攻开封期间,积极出钱资军抵抗,但这个做了正常事的藩王,却是凤毛菱角。综上所述,明朝养宗室可谓是国营养猪的典范,但这么说,可能也是侮辱了全国各地的养猪场,毕竟猪还可以为民众提供营养。
【崇祯皇帝的悲惨结局】
说到这里,有人会好奇了,既然这些藩王如此累赘,为什么这种奇葩制度就是更改不了呢?其实明廷也相应的对宗藩政策做出了一些调整,比如说明后期开放宗室科举,允许宗室子弟入仕的举措,就是一种改善宗室现状的政策;还有针对宗室人口的增长,朝廷早在弘治年间就出台了规定,以限制宗室妻妾数量;此外,还有加强对宗室子弟的教育等措施。
【明代科举场面】
不过,这些不痛不痒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宗藩问题,而且它们不是出台的太晚,就是本身不够完善,比如说开放宗室出仕制度是,就有朝中的一些文官们所抵制,并成了党争的优良素材。所以到了真想改的时候,已经是积重难返,即使是下猛药,这些为数众多的宗室子弟,也会成为挑战明朝的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