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美食街:
重庆磁器口、厦门曾厝垵、
武汉户部巷,广州的上下九……
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里,
美食街基本是游客聚集的地方,
而对于旅游业不是主要产业的城市,
美食街不可能专为游客而建,
所以在这些城市,
美食街反而是为本地人而生,
可以在此看到当地人的生活。
在东莞,这条美食街叫:
新光明市场。
但自从去年9月,
原本露天的夜市搬进了室内,
就引起了很大的非议。
许多以前常去夜市的东莞人都觉得,
搬进室内的大排档,
失去了灵魂,“变味”了。
莞城,东莞的市中心,
一条运河穿城而过。
东莞运河。
跟很多热带地区的城市一样,
东莞的夜市,最开始也是被太阳逼出来的。
也许是因为运河给燥热的天气带来了凉爽,
东莞的夜市无论如何流转,
都是在这条运河附近。
运河旁边的振华路,
就是东莞的第一代夜市。
现在的振华路,晚上很安静。
2015年,振华路夜市被取缔,
而第二代夜市,
就是离振华路不远的新光明广场夜市。
这个也是在新光明市场旁的街道上,
因为比振华路宽,
第二代的夜市比第一代还热闹。
又因为东莞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第二代夜市也比第一代更丰富:
从湛江海鲜到台湾车轮饼,
从新疆烤羊肉到本地烧排骨,
应有尽有。
但美食街的诱惑力,
抵不过城市管理的大趋势。
在几次停业整顿之后,
露天的夜市还是被迫转入室内,
在新光明市场二楼扎寨,
成了第三代夜市。
这第三代夜市,有了遮风挡雨的棚子,
还配备了公共桌椅和洗手间。
第二代夜市的店家,
也都悉数搬到了室内。
一切看上去都是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变味”呢?
夜市从露天搬到室内,
是个无奈的选择。
从振华路上第一代夜市开始,
各种隐患就埋在其中。
消防、卫生、交通……
2015年,取缔之前的振华路夜市。
即便再喜欢夜市,对它再有感情,
也没法回避这些隐患,
而且这还没考虑到对当地居民影响。
第二代露天夜市虽然少了一些隐患,
但始终过不了环保的关,
这是它被取缔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它无奈之处:
夜市,不可能干净卫生环保,
毕竟很多正规餐厅都做不到,
要求每个摊档都做到,确实强人所难。
虽然夜市搬进室内是个无奈,
但能有栖身之所,也是很多摊档的幸运。
许多城市为了打赢环保战,
会选择直接关停夜市,
甚至不考虑夜市摊贩的生计。
许多夜市摊贩,都不是年轻人。
没去过第三代夜市,
却又听过一些负面评价的人,
初次到那里都会感觉奇怪:
这条美食“街”看上去挺好的,
确实,若是初次来到新光明市场二楼,
看到满眼美食的时候,
一定会被五颜六色的招牌,
还有各处飘来的香味吸引。
除了汇集南来北往的食物,
吃饭的形式也不拘一格,
当你以为只有边走边吃的烤鸡翅,
你会突然看到旁边有人在吃火锅。
虽然地上也偶有垃圾,
但也比露天夜市要干净整洁。
逛完后甚至会怀疑批评室内夜市的人:
但如果从二楼走出来,
你会突然明白那些批评室内夜市的人。
新光明市场门口。原来是露天夜市,现在是停车场。
因为你会突然感到一阵宁静,
也会突然厌恶楼上的吵杂。
这是室内夜市不如露天的第一个地方:
同样多的人用同样多的音量,
这正是管理者们没考虑到的问题,
露天和室内的区别在于:
露天可以容纳更多的无序,
同样的无序如果被室内框起来,
可能会显得更无序。
甚至,现在室内夜市可能更无序,
因为露天夜市里,
各家摊贩自己为顾客提供桌椅,
吃火锅不会跟吃鸡翅的坐一起,
烧烤摊前会比较吵杂,
但吃钵仔糕的地方就相对安静。
可现在的公共座椅却打破了局面,
少了此起彼伏,却处处吵杂。
本来把露天夜市搬进室内,
除了环保的压力,
但现在显然没做到这点,
以至于食客们既没得到更好的体验,
还失去了原来的快乐,
毕竟在露天的夜市,
烧烤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可现在的夜市上,最激发人食欲的味道,
都被抽风机吸走了。
虽然食客们也理解环保的背景,
知道再也无法嗅到烟火气,
但“失去灵魂”这个评价,不只在此。
要是夜市的体验搬进室内却没法提升,
老食客们注定会抛弃这个地方。
而这正是管理者们要解决的新难题。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