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沙岛景色(记者唐奇云 摄)
央广网上海8月6日消息(记者王渝新 吴善阳 唐奇云)乡村原生态保存最完整、生活环境质量指标最优、百岁老人比例最高,齐聚这三大“上海之最”的世外桃源,便是崇明三岛之一的横沙岛,它同时也被称为申城唯一的“留白”秘境。
在城镇化浪潮下,横沙岛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长期以来的规划管控,成为上海为数不多的完整保留乡野风貌的区域,也是“海上乡愁”的重要承载地。在横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黄峰源看来:“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留白’并不代表不发展,而是一种高质量发展,这对横沙岛其实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留白”定位保留乡土文化、打造“原味横沙”
横沙,长江入海口最外端的一个河口冲积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
横沙岛地域图(央广网发 上海市崇明区供图)
1860年后,江苏启东、海门一带逃难求生的“北沙人”自发组织起来,结伴上岛挑泥、筑岸、围圩垦拓,圩田围成后,扶老携幼举家迁徙在这里落脚谋生。
1886年,江苏南菁书院组织招募大批劳工南下大规模围垦圩田,随后,这座位于崇明岛东南、长兴岛以东、横亘于长江入海口最外端的小沙岛命名为“横沙岛”,至今已有133年的历史。
横沙岛景色(记者杨静 摄)
横沙岛从2005年6月起归属崇明县管辖,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包括2007年8月东滩新围的15平方公里。横沙乡所辖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246个、居民委员会1个。全乡共有11800户,户籍人口3.3万余人,外来人口3000余人,常住人口约2万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年12月,《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印发,作为上海战略预留的生态高地,崇明除了对人口规模、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坚持“三个管控”,更是对其先行示范区——横沙岛提出了“一个留白”,也就是说,有很多东西看不明白、想不清楚,对这些就留白,留着以后再去研究。
横沙乡综合发展指标表(央广网发 上海市崇明区供图)
根据《崇明区横沙乡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7-2035)》,为以生态保育和乡土文旅产业带动横沙绿色发展,打造成为上海近郊宜游宜居的生态慢岛,至2035年,横沙乡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0.9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87平方公里以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75万亩;共涉及基本农田、生态廊道、生态公益林等生态空间面积51.1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减量化目标3.85平方公里。
为保留原始乡野风貌、乡村生活、乡土文化,留住上海的一抹乡愁,“原味”成为了横沙岛战略地位的特色追求。
近千“生态神经元”遍布全岛 让绿色资产负债体系可计量可评估
抵达横沙岛,第一感受便是“清新”,空气酣畅入肺,乡野风貌原始生态,就连天空都好似添上了一层蔚蓝色滤镜。据了解,这份“原味”的保留,得益于岛上悄然布点的百余个“生态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会定期将生态数据传送至‘生态智联大脑’,让一草一木、一岸一水都能够通过物联网与人‘对话’。”横沙乡“生态智联大脑”工作人员李沈吉告诉记者,横沙岛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在全世界都排得上号,“我们最好的时候达到过全球第五,平时AQI也都能保持在29-35之间。”
横沙空气质量指数在全球城市中排名前列(央广网发 上海市崇明区供图)
据介绍,崇明区横沙乡于2018年启动实施了“生态智联大脑”建设,目前全岛已有“水、气、林、土”共计115个站点,860个感知触点,这些触点就像“神经元”一般时刻记录着相应点位的生态指标。比方说,水中的触点一般位于河底,太阳能电池板露在水面上,监测溶解氧、水位、水温、氧化还原电位、PH、电导率等水质指标;土壤中的触点就埋在农田等各处,监测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电导率、酸碱度、盐分、重金属含量等指标。每个触点上都装有数量不等的传感器,每个传感器分别记录某一类指标的生态数据,目前横沙全域共有近千个这样的传感器。“生态神经元”由太阳能电池板驱动,并配有蓄电池,可保证阴雨天正常作业。
遍布全岛的“生态神经元”感知触点(央广网发 上海市崇明区供图)
“生态神经元”搜集到的生态数据,最终的汇总地是“生态智联大脑”。“生态神经元”每10分钟都会将传感器搜集到的生态数据打包后自动通过物联网发送至数据中心,每个数据包大小只有几KB,但意义非凡:数据中心宛若一个精密“大脑”,汇总这些数据后进行实时分析建模,随时感知横沙全岛的生态数据变化,并根据数据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假设某区域数个“神经元”监测到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在一段时间内有异常变化,数据中心就会发出预警,提醒相关部门进行相应处理,数据指标恢复正常后预警即解除。
记者了解到,崇明在横沙探索建设的“生态智联大脑”在全国尚属首创。预计到2020年末,横沙生态感知触点数量将会更密更有针对性,对水、土、林、气生态数据的感知“颗粒度”会更细,全岛生态流程决策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成为生态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智联大脑”工作中心(记者唐奇云 摄)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智联大脑”的另一大作用,是打造可计量、可对标、可参与、可评估的绿色资产负债体系。通过一系列算法,可以对生态资源、矿产资源、气象资源进行确权勘界、价值核算,最终得出其价值。未来,横沙的水、土、林、气等关键自然资源将实现全领域统计,绿色资产负债表体系不断健全。随着系统的不断成熟完善,横沙的“生态智联大脑”还将向崇明其他区域推广。
“网红打卡”促农旅融合 小岛现代农业碰撞乡村振兴创新思想
对于轨道交通系统四通八达的上海而言,要去横沙岛显得颇为不便。登岛的两种交通方式分别是在吴淞码头乘坐高速轮、以及在长兴车摆渡,前者每天往返22个航班,1小时抵达,后者每三刻钟一个航班,航行时间5-8分钟,车多时则不停对开。
横沙乡乡长黄峰源对此笑称:“我们这个小岛是整个上海唯一需要乘船进入的地区,可能觉得交通不是很便利,但是换一个角度考虑来看,这个特色也许就是吸引大家来此‘打卡’的原因。”
长兴码头(记者韩晓余 摄)
盛夏时节来到横沙岛,黄峰源首先推荐的,就是横沙乡丰乐村在大地上绘出的五彩艺术——造型水稻画。
作为横沙首片“彩色水稻”试种基地,造型水稻画于去年首次由横沙乡丰乐村和原初怀心农场共同打造,旨在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坚持生态农业建设,驱动农旅结合。随着日前首届横沙乡插秧节暨“海岛艺术田园”的启动,今年占地260亩水稻田所构成的6幅“连环画”,将在金秋呈现出它的色彩。
用彩色水稻插秧作画(记者林馥榆 摄)
“按照今年的作画面积,施工需要3至4个星期。先是由人工将图形勾画出来,再用机器插秧,最后还需要人工进行修补,让线条更加完美,画面感更加真实。”原初怀心农场的主人尹凌煜坦言,用水稻作画困难不少,“比如说要寻找合适的彩色稻种,设计师需要了解水稻的特性,现场施工的时候要琢磨怎样完成定位,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也要排除病害、台风等不良影响。”
在横沙岛摸索多年,尹凌煜笑着调侃道:“没想到做着做着,我倒成了一名‘职业农民’,现在口袋瘪一点,但精神财富比较多。”
原初怀心农场一景(记者杨静 摄)
据介绍,去年秋天占地仅30亩的多彩水稻“画作”,是丰乐村“小试牛刀”的创意,不仅吸引数万人次前来参观,还带动当地大米、橘子、无花果、横沙糕、芋艿、山药等特色农产品销售,也为不少民宿、农家乐和农场带来客流,因水稻画作而成为“网红村”,这番尝试让丰乐村的村民感受到了农旅融合的前景。
横沙岛通过农业现代技术与乡村振兴创新思想的交汇相融,碰撞出全新的农村风貌,预示着新时代下农村农业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