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绘观赏自成韵——中国宋代刺绣

因画制宜绣乾坤,宫廷绣画开新篇

综合来看,历经隋唐五代的发展,时至北宋,直针绣的针巧技法大为丰富,并与当时兴盛的绘画相结合,在艺术品位和境界旨趣方面融汇一致,运针用色如用笔敷彩,并极尽追摹绘画原作的笔墨线条、色彩浓淡和神采气韵之能事,辫子针几乎不见踪影,针法技巧为画面服务,可谓“因画制宜”(具体针法在下文的作品赏析中详述)。可见书画惠及刺绣艺术,使宋绣作品发展至传神之巅,形成独立的观赏性刺绣,在中华刺绣艺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从此,艺术绣后来者居上,与历史久远的实用类刺绣并驾齐驱,亦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给后世的刺绣发展开辟了广袤的驰骋空间。

传世精品较画佳,历朝皇家皆有藏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刺绣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宫廷刺绣,这得益于宋代绘画艺术的繁荣以及宋代皇家对织绣创作进行统一管理。皇室曾于少府设立文思院、文绣院、裁造院、绫锦院、内染院等,徽宗年间(公元1102~1106年)专门在翰林图画院内增设绣画专科,科内的绣师们都用院体画家的画稿作绣,宋代书画艺术为宋绣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图1-3-1-1-1宋画《白头丛竹图》,图1-3-1-1-2宋画《风雨归舟图》),纯欣赏艺术刺绣得以迅速兴起。

null

null

宋代宫廷刺绣多以当时的名人书画为蓝本,追摹画意极尽能事,是书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绣品从装裱到收藏都与书画无异,甚至更为认真妥帖,后世宫廷和大收藏家也对之视若珍宝。

目前我国能见到的宋绣传世作品基本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这给当代对宋代刺绣工艺的研究、恢复,留下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宋绣《梅竹鹦鹉图》、《白鹰图》、《瑶台跨鹤图》、《秋葵蛱蝶图》等宋代艺术刺绣,均以追摹宋画笔墨线条、色彩神韵为艺术标准,佳处比画更胜,其精妙不可言状。明代有人评说“宋人之绣……佳者较画更甚”,可谓一语中的。让我们从下面部分馆藏宋代刺绣中,一睹其风采。

1、 北宋,梅竹山禽图(图1-3-1-3-2)

这幅宋绣经典作品,高130.5厘米,宽5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说它经典是因为从这幅宋绣作品可以印证,欣赏类艺术绣发展到北宋已真正登上了大雅之堂,刺绣稿多以名家画作为蓝本,如黄居寀、赵昌、崔白等,针法也在平绣的基础上创出了单套针、双套针、施针、刻鳞针、游针、扣针、扎针等等,针法的增加,丰富了刺绣的技法及艺术表现力,同时也造就了宋绣发展中的高品位。该绣品的针巧技法精妙细微,神形并茂,鸟羽的蓬松毛绒、树木的苍劲盘结,梅花的冰骨清新,竹子的挺拔俊秀,都绣制得情至意达,使这幅经典的绣作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绣面钤有“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鉴赏”、“宣统御览之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

null

2、 宋,刺绣菊花簾图(图1-3-1-4-3)

此幅刺绣是秋季应景悬挂的对屏之一,绣件成对。绣幅高147.4厘米,宽640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瓷盆中盛开的菊花植株高大、锦绣富丽,花端蜂蝶、蜻蜓翩翩舞动,菊花主干与蝴蝶、蜻蜓、蜜蜂的翅膀均用钉金绣出轮廓,花盆泥土用齐套针绣就,根脉扎于其中更显遒劲;菊叶、花瓣以游针绣边缘;紧邻菊叶、花瓣轮廓内缘又以红、黄、绿多色线铺以齐套针,增加了花叶的装饰效果;为突出层次,花叶或有露藏青底色,或有以黄、绿丝线绣满,使整棵菊株生趣蓬勃,似与蜂蝶呼应;花盆以月白色为底,在盆沿上绣出刻痕,用红、黄、蓝等色丝线绣出似环嵌于盆身的圆形、太阳花形装饰,间以散套针绣出盆身上的缠枝莲,活泼大方、色彩缤纷;置放花盆的木胎剔红漆器座案轮廓均施以钉金,与器身漆红搭配,显得瞻丽典雅;下半部地坡以蓝色调平绣铺满,用地坡边缘的彩色草叶隔断近景、远景。花盆左右两边荷叶上分置两只蟾蜍,用平针绣出蟾蜍的丰满体态、背生铜钱,寓意“多子多福”、“招财进宝”;蟾蜍背上小花盆中植有兰花,用游针勾勒绣出轮廓,兰花花瓣与兰叶绣得顾盼生姿,丝理顺画理,极富生气。将一幅菊花图绣得生机勃勃,满目生辉。作品周围钤有乾隆、嘉庆皇帝诸玺。

null

3、 宋,刺绣秋葵蛱蝶图(图1-3-1-5)

此刺绣纨扇高23.5厘米,宽25.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绣面以折枝秋葵为主体,枝叶舒展,花影婆娑,绣面左侧花苞似有微颤,吸引了一只彩蝶,扇动羽翅正欲停驻,动态十足,另一只暂停在盛开花朵上的蛱蝶好像在品尝花粉。整幅刺绣以宋院体画为蓝本,可见其高度写实本领和精美的画风,以及摩绣者对于画面的深刻理解。盛开的黄色秋葵花瓣、花骨朵以齐套针加施针表现;花叶、花萼用深绿或浅绿丝线施以散套针法,叶尖,叶脉用丝线以游针绣就,用针老到,绣技娴熟,秋葵花上再辅以少量的画色,令欣赏者难辨是绣还是画;两只蛱蝶作为点睛之笔,在绣作时以散套绣成蝶翼,又用细腻的平针将翼翅上的点点斑纹绣成,生动自然,不失原画神韵。绣作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 “养心殿鉴藏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清内府印。

null

4、 宋,刺绣雄鹰图(图1-3-1-7)

此图是一蓝色绫底的宋代刺绣,高107.4厘米,宽54.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鹰高昂的头,坚实的胸脯以及有力的利爪,都绣得不俗,虽有不少绣线已脱落,可是依然不减鹰的雄风。鹰乃宋代文人喜欢表现的绘画题材,宋徽宗赵佶这位多才多艺的皇帝不仅写了一首好字,也善画花竹翎毛和水墨花卉,他笔下的《御鹰图》就画得谨细洒脱,尽显鹰姿威猛之神,毫无粗旷率野之气。这幅宋绣雄鹰,极具赵佶鹰图的神采,这显然是画与绣的完美结合,宋绣的艺术境界不禁令人叫绝。钤有乾隆、嘉庆、宣统皇帝诸玺。

null

5、 宋,刺绣黄筌画翠鸟芙蓉图(图1-3-1-9)

这幅宋绣是以黄筌画册原尺寸大小绣制的,高23.1厘米,宽21.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黄筌,蜀画家,字要叔,四川成都人,作品都描绘宫廷中的异卉珍禽,画鸟羽毛丰满,画花秾丽工致,勾勒惊喜,画以轻色染成,几乎不见笔迹。黄筌的画有富丽感,后人将他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素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评,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流派。

此绣以黄筌真迹为粉本,正说明了宋代的绘画对宋绣的影响之大。绣面色彩明丽,翠鸟栖于莠草上,体态轻盈,以散套针、掺针、施针、游针、缠针等绣芙蓉、芦草、羽翅等,鸟冠帻用套针加长短施针绣成,鸟睛盘绣而成,极有精神。莠草叶、花叶、花朵均用长短针铺陈,晕色自然,造型准确,绣技精湛。绣图右侧绣有“五代黄筌真迹”六字,钤“宣统御览之宝”玺。

null

6、 宋,刺绣梅竹鹦鹉图(图1-3-1-12)

作品高27.3厘米,宽28.3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画面写实,画工精雅,为宋《缂丝绣线合璧册》中之一页。绣者以宋代绘画册页为蓝本,用绣将这小小画页表现得气度非凡,运用刻鳞针、套针、切针、施针等绣出了虎皮娇凤鸟羽紧顺柔滑,站姿健美生动,回顾枝下宛然若活的神采;也绣出了竹的爽丽、梅的冶容姣好,凸显出宋绣极佳的艺术表现力。刺绣周围收藏有序的印鉴,说明不同身份的收藏者对此绣的高度欣赏和认可,有“姜氏二酉家藏”、“仪周珍藏”等印与乾隆、嘉庆皇帝诸玺,又有“继泽堂珍藏”印,乃为恭亲王奕欣藏后所钤。亦有朱氏“朱启钤印”、“蠖公”两方印记。实乃为宋绣的上乘之作。

null

7、 宋,刺绣瑶池跨鹤图(图1-3-1-13-2)

此绣高25.4厘米,宽27.4厘米,作纨扇形,为宋《缂丝绣线合璧册》中之一页,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绣作中用十多种针法极尽刺绣之能事,把界画图中的人物及其他诸多物象绣得气象万千:仙女跨鹤而来,台上二童子持幢以迎,人物虽仅高寸许,却眉目清晰、顾盼传神,衣袂飘飘、宝幢摇动中一派仙家胜景;屋瓦、砖墙等均用钉金勾勒边缘;山石用平套、体现晕色,过渡自然、色彩醒目;竹叶、松针错落有致,与蒸腾的云霞一起烘托着勃发的生气,于细处均有添笔,为绣面增色不少,其绣作右上的松枝似在迎接仙人到来,而伸展的造型又衔接了画面两侧的物象;亭阁内亦别有蕴藉,仔细观察可见室内墙上壁画;而房屋廊脊、斗拱、阑额皆剪用金箔做底,再用金色丝线运游针钉住边缘轮廓,卷簾、窗扇、花格都先用白线铺就,后以网针绣出纹样,整幅画面针法多样,技法精微,画面虽小,却大气堂皇。

此绣作曾为明、清著名收藏家安国、安歧递藏,钤有“桂坡安国鉴赏”等印。整幅作品无一处不巧思,无一处不细腻,绣技结合画理,于尺许见方内展现了我国宋代杰出的绣、画艺术,堪称珍品。

null

骨气丰满脉匀停,无限风景无限美

宋绣之美,美在无限的风景;宋绣之美,美在其真力量。受宋代宫廷刺绣的影响,宋代实用品刺绣也愈趋精致(图1-3-1-16南宋绛色罗贴绣牡丹纹褡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出现了一些虔诚的信女为了替父母祈福,用自己的头发绣成佛教题材的白描作品,是为中国较早出现的特异绣——发绣。辽金割据北方时期,继承了北宋文化的一些特点,同时也融入了马上民族粗旷、遒劲的审美,北地一些常见的风土人情(骑士)、走兽(鹿)在刺绣中也有体现(图1-3-1-17辽褐色罗地刺绣团花裙(局部),图1-3-1-18辽红罗刺绣联珠骑士驾鹰纹经袱),其风格对元代刺绣也有所影响。

null

null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