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聊一聊佛教的感情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凡间的妇女在七夕之夜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null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福,虔诚隆重。而在时代的发展中,七夕节渐渐变成了所谓的中国情人节。

佛教是反对爱情的吗?

那么问题来了,七夕既然是关于爱情的节日,和学佛之人有什么关系呢?修行之人该如何面对、看待和处理自己与俗世之间的各种联系呢,特别是爱情?

null

大家以为修行必须和俗世之间划清一切界限,方能达到修行的境界。殊不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法本来就在世间,完全脱离了世间的修行,就如同要寻找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一样,是根本找不到的。

许多对佛教不了解的人,认为佛教是反对婚姻和爱情的,其实并不尽然,佛教虽认为情欲是阻碍证道的障碍,但却会站在众生的立场,随顺众生,并不反对婚姻和爱情。

null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类立场所需,是欲界众生所免不了的。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

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智慧)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同事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修行人如何对待情感

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选择出家生活。出家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亲人,佛陀辞亲割爱,是觉悟人生的一种途径。

在世俗层面,佛陀也承认感情。在《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善生经》、《法句经》中,对于在家人的正常感情生活,佛陀有许多相关的教言。所以,并不是学佛就要出家,也不是学佛都要断绝感情。

null

佛陀又讲,感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当自己执著一个人时,暂时有一些快乐,不过,这种执著终会带来痛苦。

佛陀曾提醒阿难:“慎无信汝意,意终不可信;慎无与色会,与色会即祸生。”意思是,千万不要信赖你的分别心,你的分别心根本不可信;千万不要贪执美色,否则就会带来无穷祸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