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喜赞叹竟有这样的妙处,你不知道吧?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随喜转发 弘法 • 文化 • 慈善 随喜赞叹 有这样一则公案故事: 在古印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随喜转发

弘法 • 文化 • 慈善

随喜赞叹

有这样一则公案故事:

在古印度佛陀住世的时代,印度有一位国王,名为胜光王。有一天,胜光王和王后来到佛陀所在的精舍,礼请佛陀及弟子们去王宫接受饮食供养。

在佛陀前往王宫的路上,有一个贫女正在乞讨,这位贫女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国王供养佛陀的盛大排场,心里想着:“这位胜光王,也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力才成为这样拥有荣华富贵的君王,又遇到佛陀这样殊胜的福田,如今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心生无上的欢喜之心,发自内心地随喜赞叹胜光王。

佛陀对贫女的事清清楚楚。所以到了回向时,便问胜光王:“你今天供斋的善根福德,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

胜光王想:“佛陀今天是受我的供养,怎么会有人比我获得的福德大呢?”想完以后就说:“谁的善根福德大,就回向给谁吧。”

国王等着佛陀叫他的名字,可是佛陀念出来的却是那个贫女的名字,接下来的几天,佛陀都以那位贫女的名字作回向。

虽然贫女没有钱作供养,但她以非常清净欢喜的心念随喜国王的善行,所以得到同等广大的福报。

你,是否升起过这样的念头,希望所有好事都掉到自己身上,而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的时候,甚至还有点“不舒服”。看到别人貌美肤白大长腿,心里想着虚有其表是花瓶;看到别人事业有成钱多多,心里想着不义之财潜规则;看到别人才高八斗傲群众,心里想着运气而已我也行。更甚者看到别人做好事,做慈善,做供养,心里也想有什么了不起,等我有钱了以后做的还要好。

阿弥陀佛,如果说嗔恨是心里起了烈火,那么嫉妒时,心就像被小火慢慢煎熬,说不出的“难受”。而带着这样“难受”的心去生活,必定障碍自己清净的菩提心,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偏离正念和善良的轨道,最后的果自己承受,多苦啊。

有的人会说,这是人的天性之一,如何能改变得,如何能熄灭得这嫉妒慢火?

能啊,随喜赞叹啊。

佛偈言:“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喜心,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为什么要随喜世间人的福德与成就?为什么,你总不会想一直活在对他人的嫉妒里而苦闷不乐吧,不想让嫉妒毁了自己的清净心,种下不善因吧,不想因嫉妒而少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吧?

我们当明白,他人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的艰辛可曾看到,舍得的失去可曾看到,累世的积福可曾看到?当我们发自内心的随喜他人的成就,赞叹他人的善行、善念、善知、善见,这一刻升起的清净心念,就如甘霖,可以熄灭我们嫉妒、嗔恨,帮我们把这种令自己难受的自私想法转化为一种赞叹、肯定,乃至励志向他人学习的正念,从而获得无染的快乐之心。

编 后 语

当我们看见值得效法和尊敬的人,非但不能认识到对方的稀有和可贵、对其产生敬意,反而去嫉妒,那么自己内心定是早已将正念、善念、明觉丢到十万八千里外,深受烦恼魔的侵损了。

为什么不想想,他人为何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成功?为何不想想与优秀的人待在一起,时时处处都可以受他们的正面品质感染,无形之中自己得到提升。为何不想想世界上若少了这类福德圆满的人,便多一份动荡不安呢?

随喜赞叹,那一念正向的思维,既尊重了他人,亦尊重了自己。特别是在修持佛法时,更要注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平常不要忽视细节。

任何琐事,任何遇见,都是一种修行的机会,多积累一些微小的感悟与证量,便会成为我们出世、得果的珍贵资粮,也会成为我们未来去救助众生、引导众生、教化众生的经验与案例。

若能如法运用佛法的思维方式,如“自他交换”、“随喜功德”、“忏悔业障”、“三殊胜”,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杂念转化为清净善念,以此也能逐步逐步地改善我们的生命,改善我们的未来走向。

至于这些法门有多殊胜,有多微妙,只有亲自去体会才能感悟。

“善男子。如是随喜当得无量功德之聚。如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断烦恼成阿罗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其形寿。常以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而为供养。如是功德不及如前随喜功德千分之一。何以故。供养功德。有数有量。不摄一切诸功德故。随喜功德无量无数。能摄三世一切功德。是故。若人欲求增长胜善根者。应修如是随喜功德。若有女人。愿转女身为男子者。亦应修习随喜功德。必得随心现成男子。”

——《金光明经》

文字整理:刘若如

图片及部分文字参考来源于网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