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宜|Shi Yi
1931年生于北京。1949年入北平国立艺术师专(现中央美术学院)师从董希文先生学习素描。1951年转入雕塑系,师从滑田友先生。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毕业。1956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由苏联雕塑专家尼·尼·克林霍夫主持的雕塑研究班学习。195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雕塑创作。曾任北京雕塑研究所副主任,首都雕塑规划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雕塑学会、中国女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主要经历:
1958年毕业创作《社里老会计》参加毕业展览。
1959年完成北京工人体育场室外雕塑《网球运动员》(高3米)。
1964年《雷锋》《老农》入选“庆祝建国十五周年全国美展”。
1973年参加为河北石家庄和平医院塑造白求恩事迹雕塑群活动。
1973-1975年赴西藏参加大型泥塑《农奴愤》创作。
1976年赴江西、闽北、井冈山等老区采风为军事革命博物馆创作红军历史雕塑。
1977年参加天安门南广场群雕泥塑放大工作。
1979年木雕《高原之春》入选“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北京市及全国美展”,获北京市优秀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0年《春雨》《新歌》《苹果》等十多件紫砂彩陶作品被中国展览公司收藏,并分别在非洲、亚洲等数国展出。
1984年《阿妈》《新歌》《铁窗》等参加“北京女雕塑家联展”;同年,《阿妈》获北京市美展荣誉奖,并参加全国美展,后入选中央美术学院赴日展览。
1982-1985年完成《郑成功纪念像》,获1999年“厦门特殊荣誉奖”,立于厦门鼓浪屿覆鼎石。
1986年赴爱尔兰、伦敦、巴黎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1987年为内蒙古乌兰浩特市成吉思汗纪念馆创作《成吉思汗像》。
1990年完成以中国象棋古谱残局棋子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场地雕塑《七星聚会》;同年,《忆江南》《永恒》等十件作品参加于香港文化中心举办的“北京女雕塑家联展”。
1992年《忆江南》入选中央美术学院20世纪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东进——陈毅、粟裕双骑像》获北京市美展优秀作品奖,立于江苏泰州市。
1993年完成中国象棋古谱残局《跨海出征》组雕,获“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展”优秀作品奖,立于北京紫竹院公园。
1995年《被烧焦的母亲》被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
1997年《昔日打工妹》入选“迎香港回归美术作品展”。
1998年《雷锋》《丁汝昌浮雕像》立于大连烈士公园。
1999年《理发》《说唱》立于北京王府井新建东安市场门外;《春雨》立于长春国际雕塑公园。
2000年《娃仔》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2002-2005年与马改户合作《丽人行》立于西安大唐芙蓉园,《徐特立胸像》立于西安市育才中学。
2013年为中华世纪坛创作《李清照像》。
作品欣赏
组雕《跨海出征》全景
花岗石、人造石+黑石条组成
棋盘格子:1350cm×1200cm,将、帅:高200cm,兵、卒:高110cm,炮:84cm×110cm,车:100cm×90cm
1993年
获“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展”优秀作品奖
立于北京紫竹院公园
受日常生活中街头巷尾象棋迷们忘我投入的走棋和观棋助阵的景象感染,同时受到象棋“楚河汉界”的启发,结合“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我打开创作思路,将这部历史中的将帅、兵卒与对垒场面还原于一场“古棋残局”之中,对其中典型人物的动作、情态、相互关系和位置走向都进行了反复思考并请教了象棋名家给予指点,使得这场气势宏大的“棋局”具有了生命力和互动性,能够使观者无形中与这组群雕产生思想共鸣和情感互动。
组雕《跨海出征·红方帅、黑方过河小卒、残炮造型》
组雕《跨海出征·残炮造型》
组雕《跨海出征·黑方过河卒造型》
组雕《跨海出征·黑方过河卒造型》
组雕《跨海出征·黑方过河卒造型》
1979年参加全国美展而创作的木雕《老农》
《阿妈》
铸铜/高56cm/1979年
1983年入选全国美展
《高原之春》
柏木/60×90×55cm/1979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牧歌》
柏木/25×42×22cm/1980年
《卓玛》
柏木/25×42×22cm/1980年
《惠安女》
仿木/60×35cm/1980年
《郑成功纪念像》(首稿、2稿、3稿)
《郑成功纪念像》
花岗石/1630×720×920cm/1985年
立于厦门市鼓浪岛覆鼎石
《郑成功纪念像》(局部)
《成吉思汗像》1987年
《村姑》
铸铜/73×55cm/1987年
《忆江南》
铸铜/高62cm/1992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昔日打工妹》
铸铜/97×46×33cm/1997年
为庆祝香港回归美术大展而作
《达尔文》
铸铜/高50cm/1997年
《雷锋》
花岗石/170×175cm/1998年
立于大连烈士公园
老北京民俗雕塑《说唱》
铸铜/像高190cm/1999年
立于北京王府井新东安市场门外
老北京民俗雕塑《剃头》
铸铜/像高190cm/1999年
立于北京王府井新东安市场门外
《娃仔》
汉白玉/25×35×25cm/2000年
群雕《丽人行》
创作设计:时宜 马改户
造型制作:马改户 时宜 袁源 马辉
竣工时间:2004年7月
《丽人行》以杜甫《丽人行》一诗中前两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为表现主题,共塑造了21位妇女,6个少年儿童,4匹有唐代特点的马和两条狗,集中表现了多阶层妇女游春的景象,表达了她们愉悦欢乐的心情。群雕取其不同人物不同体态,组成构图,从侧面表现出大唐盛世社会生活的富足和康乐。将白色的汉白玉群雕置于碧草绿树清水的自然环境之中,既贴合所要表现的场景主题,又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有着较好的园林雕塑效果,现已成为西安大唐芙蓉园内的重点景观。
群雕《丽人行·笑看春色》
汉白玉/人像高230cm
群雕《丽人行·翩翩起舞》
汉白玉/人像高230cm
群雕《丽人行·击鼓起舞》
汉白玉/人像高230cm
群雕《丽人行·骑马出游》
汉白玉/人像高230cm、马匹高350cm
群雕《丽人行·牵马而行》
汉白玉/人像高230cm、马匹高350cm
群雕《丽人行·踏青游春》
汉白玉/人像高185cm
群雕《丽人行·执扇观蝶》
汉白玉/人像高170cm
群雕《丽人行·戏水》
汉白玉/人像高120cm
群雕《丽人行·梳洗》
汉白玉/人像高18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