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样也是“古田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艺术指导、国家一级导演陈力执导的电影《古田军号》,就是以这次会议为背景,选在八一建军节当日全国上映,为即将到来的祖国70岁生日和古田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八年打磨时间,更经得起推敲
X
《古田军号》
影片导演陈力,曾执导《声震长空》、《谁主沉浮》、《湘江北去》等影片,尊重历史,呈现细节,也是导演陈力一贯的表现手法,《古田军号》也不例外。对细节的精准把控,对年轻领袖的全新刻画,搜集资料和体验生活,以及对剧本的反复打磨,都极为细致和苛刻。
导演陈力与演员张一山
导演陈力承认,拍《古田军号》“压力大、难度大”,用她的话说,“一部《古田军号》顶上拍仨商业片”。自入行起,陈力就与红色题材结了缘,从《少年毛泽东》《谁主沉浮》《湘江北去》到《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等等,她的作品“根正苗红”。
这些年,陈力一直琢磨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事儿,她希望自己的电影不仅记录历史,还能让年轻人通过影片正确认识、接受我们的历史。而拍年轻人爱看的红色电影,也成了陈力当下创作的重要目标。
2017年,在全国卖出超过7000万票房的《血战湘江》如此,本月上映的《古田军号》亦是如此。
据了解,电影《古田军号》前后筹备打磨达8年之久,光是剧本就做了7年时间。期间,陈力常常带领主创团队深入生活、重温革命历史,为了挖掘与影片有关的创作素材,主创团队几乎走访了当年所有的红军驻地,多次前往毛泽东、朱德当年工作、生活过的数十个场景体验生活。虚心向当地老人了解请教,并多次召开座谈查疑补漏,令影片的故事和情节更加严谨,更经得起推敲。
除此之外,影片对细节的还原更为严苛,无论是枪支弹药,还是军装领章,都与所处年代有着高度的契合,而“红四军司令部旧址”、“红四军前委机关旧址”、“闽西特委机关旧址”等场景的出现,更是极具感染力、亲和力和现场感,从而多角度、立体性、全方位,还原90年前改变中国革命历史的神圣一刻。
影片中,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闽西期间,年轻的革命领袖带领年轻的红军,走上坚定革命道路。青年时的朱德与毛泽东在很多看法上有着矛盾,而作为一名红军小号手的“我爷爷”当时不过是十岁出头的少年,这位少年眼里的伟人和革命故事,详细地讲给了孙辈。
用年轻人的视角,用孙辈的旁白来讲述革命时代故事的特殊献礼电影作品。与以往的红色题材影片有着更多创新之处,同时,也让更多的年轻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有了代入感,更贴近年轻观众。
在孙辈如同龄人谈话的气氛中,电影的旁边显得格外亲切。这种给观众讲故事的电影叙事方式,《肖申克的救赎》也曾用过。在孙辈的旁白中,观众仿佛是在和同龄人进行一场真切对话,引人入胜。
生活细节接地气,以小见大看时代
X
《古田军号》
彼时的红四军,军装,军饷各个细节都必须得到落实,万丈高楼从地起,一切都是从头开始。青年毛泽东更是在寒冬时节睡在稻草堆上取暖,奋笔写下三万字的8个决议案,奠定了伟大的革命基础。领导干部之间,就不同意见展开探讨,选择最优方案,方才决定了此后20年的红四军之路的方向。
为了红军军装领口是用红色还是用黑边镶红色,电影中将此细节都有着深刻讨论。如用黑边镶红色,是否纪念列宁同志,黑边应该是宽还是窄,红四军的宗旨是否贯彻农村保卫城市……诸如此类,都成了彼时的严肃讨论。会议过程中,张一山和胡兵等多位演员的精彩表演,为这部献礼电影增色不少。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如今再回头看九十年前,从生活细节上的这些问题,其实可以想见当时的大时代。电影的这一主旨,也正好贯彻了“小人物大时代”方针。
伟人思想的碰撞,实践之中出真理
X
《古田军号》
从电影《古田军号》中可以看到年轻时期的朱德与毛泽东二人的深厚友谊。两个人的房间只隔着一个木板,从木板的缝隙中,二人在深夜传送文书,探讨工作。这些电影细节做得非常到位,是以往的红色题材影片中未曾见到的,也能从细节中见到两位革命家的情怀与情谊。
前些日子,陈力带着主创团队全国跑路演,有年轻观众看得入迷,他们问她,“导演,你是要锁住朱毛‘CP’吗?”陈力大笑,“他们的反应,也证明了我们这次的创作是成功的。”
这与年轻演员用年轻化的镜头语言塑造角色是分不开的,王仁君、张一山等人气青年演员跳出了以往力求形象上贴近的固有模式,着力在精神世界的塑造上。据说大胆启用年轻演员的导演陈力,在指导他们塑造人物的时候更加大胆——要求他们不要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不要在心中有一个既定的伟人形象,而是“你就演一个热血爱国青年”。
启用青年演员来塑造历史人物,让献礼片《古田军号》具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潜力。在市场上传播更广,也就意味着其人物和主题对观众的覆盖更广,认同更广。《古田军号》也必然会给年轻一代观众带来更深刻的教育意义,让他们不仅了解历史的进程,更看懂历史的选择。
资料来源:时光网、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