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为何没有关于七夕的正面描写?原因不简单

null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书中关于时令节气,节日风俗的描写林林总总不下十数处,仅书中写到的节日就有中秋节,元宵节,再到其后的清明节,芒种节,端午节,春节等等。

但是作为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遍观全书却并没有关于七夕节的正面描写。要知道七夕在古代可是有着女儿节之称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

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也就有了祈求美好爱情这一主题,这样一种女性视角与红楼梦这样一部旨在为闺阁立传的这样一个论调是不谋而合的,不知为何书中却并没有关于七夕的描写。

或许王熙凤的一番话颇能反映出曹公对七夕节的一个态度,“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曹公是不喜欢七夕节的,七夕这个节日是有着一个凄凉的背景,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传说,二人不得长相厮守,只能在七月七日这天通过鹊桥才能相会,所以秦观才会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充满喜庆的日子,反倒有一点哀伤的成分。

第一、七夕节的主旨是乞巧,而曹公笔下的女性并不局囿于闺阁之事,她们有着独立的个性与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

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这一点倒是与宝钗的观点不谋而合。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

但是曹公显然并不赞成这一论调,为此他还专门在第四十八回辟出一节叫作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一节就告诉我们再苦难的人生,再卑微的生命也有资格去向往诗与远方,心有桃花源,处处都是水云间,当你仰望明月的时候,明月也会将它的光辉洒落在你身。

null

香菱学诗的意义,就在于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对美的信念与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会让你的人生更加豁达与开朗。宝玉在这一回的末处也发出了一个大大的感慨:“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一节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传统思想的有力反驳与回击,可见曹公是非常关注女性的个人修养与内心感受的,他笔下的女子大都是才华横溢,腹有诗书气自华。

他欣赏的女性是象黛玉湘云这样诗文俱佳,琴棋书画样样皆通,蕙质兰心,内外兼修,有着独立意识与自我觉醒的女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旧时女子,是超越那个时代的。传统的女性就是在家里作的针线,相夫教子夫唱妇随。

他笔下的女子无一例外的都是有才情的,她们并不局限于闺阁之事,她们在一起结诗社,谈古论今,管理家族事务,为整个家族思虑筹谋,其才情见识都在男儿之上,正如他在开篇提到的“此开卷第一回也。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凤姐、探春、秦可卿都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红楼梦专门花大量篇幅写凤姐协理宁国府,探春理家等等,并给予了这些女性高度的评价“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曹公崇拜她们,欣赏她们,立志要为她们作传,显然曹雪芹的立意更高。

第二、七夕的主旨正是祈求一种美好的婚姻生活,而曹公并不认为婚姻家庭是女子的最佳归宿。

红楼梦此书的宗旨是为闺阁立传,闺阁指古代女子的卧室,有一种比较广泛的被人接受的解释,是特指未婚女孩们的卧室或者活动区域,所以红楼梦里对女性的推崇,更主要的是对未婚女性的一种推崇。

宝玉曾经有一句名言“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所以,曹公笔下的金陵十二钗是以年轻的处于花季的天真烂漫的少女为主题,个别的像凤姐、李纨、秦可卿是虽已出嫁,但是尚在青春还是未被蒙尘的宝珠。

曹雪芹笔下的已婚女人大多是象赵姨娘、王善保家的,秦显家的、夏婆子之流这些粗俗不堪的女性,即使是象王夫人这样的贵族出身,结婚生过孩子之后也不再可爱,而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比如她害死金钏,害死晴雯,抄检大观园,撵走芳官等等,书中对王夫人有过很多批判。

所以在宝玉看来,女孩儿们最好的时期是未嫁之时,此时花未全开,月未全圆,女孩儿们最好的归宿也并不是结婚嫁人走向家庭生活,而是大观园内众姊妹一起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所以曹公才建造了一座青春的大观园来抵御外界的风刀霜剑。

null

宝玉有过一次特别深切痛苦的自我省视与内心独白,是在第二十八回听到黛玉的那首《葬花吟》后,不觉恸倒在山坡之上,“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女孩儿们的风流云散也是大观园的倾覆之时。

所以,他是听不得女孩子嫁人这件事的,当他一听到袭人的那位穿红的表妹嫁妆都齐备了,明年就出嫁。就不禁嗐了两声,心中不自在。听到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且是人物品格俱佳的薛蝌,是红楼梦里少有的好男人,第一反应并不是为她感到高兴,而是感叹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

所以,宝玉的思想、价值观在当时是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的,就连在当下也是非常另类的,这大概就是贾宝玉这个人物能够独立于文学之林的一个原因,他具有他的独特性与唯一性。而七夕的主旨正是祈求一种美好的婚姻生活,这样的一个节日,它与宝玉的思想相悖的,所以曹公不喜欢这个节日,不去直接描写它。

曹公笔下的这些姣若春花媚如秋月的女子,大多数是于天真烂漫之时便离开了这个人世,但凡是嫁人的如迎春湘云香菱,无一人是得到幸福,要么早亡,要么被虐,要么守寡,即使是强悍如凤姐,美丽如可卿也并没有从婚姻生活中得到幸福。

这固然是由那个时代的男权社会所造成的,但是这也反映出也许曹公骨子里是排斥婚姻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权主义者,在他看来,女性的幸福并不靠婚姻来获得,所以曹公的思想是领先于那个时代的,他是有他的先进性与现代意识的,即使是对于当下也是有着诸多借鉴意义的,曹雪芹塑造的这些女性也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