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 | 暑气散,养肺护肝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这两句民谚最能体现立秋节气的天气变化。

立秋不仅预示着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null

立秋时节,如何养生健体呢?

古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指出,秋天养生的要领是:

“使之安宁,已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不宜大补宜清补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所以暑季刚过,人们往往易倦怠、乏力、不思饮食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但立秋时节不宜大补特补,因为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粥类。脾胃虚弱者可以喝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对身体大有裨益。

宜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要谨记“秋瓜坏肚”。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

宜养肺护肝

立秋,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容易产生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而此时,肝脏、心脏及脾胃还处于衰弱阶段,立秋过后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要加强调养,使肺气不要过偏,影响机体健康。

null

另外,在肺盛之时易影响到肝,而肝主情志,疏泄气血。肝气受制的秋天,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表现在生理方面则为容易引起气血失调等疾病的发生,比如:内分泌紊乱等问题,像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问题等。当出现此类现象时,可通过养阴、柔肝、疏解等方法调理。

调节心情谨防秋燥

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

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

当心“秋老虎”伤人

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让人难以忍受的“桑拿天”也会逐渐减少。但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处暑节气也将在8月底接踵而来,“秋老虎”甚至还可能虎视眈眈,而天气也逐渐转向干热。

特别是立秋过后,还可能再处于炎热之中,而这种炎热气候有时候也可能要延续到九月,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因此,立秋后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为预防中暑,最好要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外出时,记得随身备好藿香正气、人丹等防暑用品,同时做好防晒工作。

立秋热敷养生穴位

1预防阴暑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意味着立秋之后,秋老虎将会很威风。暑气未散,毛孔张开,腠理疏松,人体就极易受外邪侵袭,加上正值三伏,人体中气内虚,内外两相交杂,就极易出现头痛、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阴暑症状。

代表穴位:大椎、肩井。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null

《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是保健要穴。如果出现阴暑症状,可在大椎刮痧泻热,而后艾灸,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能改善肺功能。

肩井: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乳中。

《素问·金医直言论》中说“秋气者病在肩背”,就是说,立秋过后,人容易肩背酸痛。因此建议多艾灸肩背的各个关节,以及重要穴位,其中最重要的穴位莫过于肩井穴。

肩井穴属于胆经,也是三焦经、胆经、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是治疗痛症的要穴,特别适合治疗肩背痹痛、上肢不遂、颈项强痛等肩颈上肢部病证。临床上,一般搭配肩髃穴、天宗穴,一起艾灸。

2祛除暑湿

《黄帝内经》上说,“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为欬,发为痿厥”。就是说,夏天受暑热,秋天就会病疟,秋天被湿气所伤,肺气就会受害,就会咳嗽不止。“发为痿厥”指手脚没有力气,筋骨松懈,以此形容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都知道,房屋打地基时必须进行防水处理,只有这样房屋才会持久牢靠。立秋中药热敷就好比对身体进行防水处理,通过祛除暑湿,避免把湿气带到秋季、延至冬季,进而避免给身体带来各种各样的病痛。

代表穴位:阴陵泉和三阴交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null

阴陵泉有温运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肾二经的疾病。凡是中焦虚寒、下焦湿热所致的疾病,都可热敷阴陵泉。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是祛湿大穴,热敷它可以健脾祛湿,调补肝肾。

3调理脾胃

立秋处于长夏的第一阶段,这个时间段里,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伤脾,导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水湿停聚就会生痰,故而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若脾伤于湿,不借助长夏解决,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种下病根。长夏对应脾,这个期间最适合养脾,也最需要养脾,我们可以借助中药热敷祛脾湿、补脾阳、健脾气。

代表穴位:神阙穴

null

综上所述,立秋时节中药热敷极为关键,因为它不仅与三伏灸重叠,让冬病夏治的效果最大化,还能平衡阴阳气血,为秋冬健康奠定基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