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杏园,柏林爱乐乐团现役成员内唯一的一张中国面孔。
19岁成功被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录取,24岁时更是以首个中国籍中提琴演奏家的身份,成功签约有着135年历史的全球顶尖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并在去年11月随团完成了跨越7座城市的亚洲巡演。
从普通家庭中一路走来的他,如今正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继续创造新的成绩。
上个月,徐杏园跟随柏林爱乐卡拉扬学院乐团刚刚结束了在杭州国际音乐节上的三场演出,我们也找到了这位90后“音乐才子”,听他来聊聊自己学音乐那些年的故事。
徐杏园
柏林爱乐乐团
卡拉扬乐队学院
中提琴演奏家
七岁开始学琴
一张唱片改变了自己的音乐态度
徐杏园出生于湖北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7岁生日那天,徐杏园的妈妈亲手将一把小提琴交到了他的手上,从此徐杏园便开始了自己的音乐生涯。
“那个时候的学琴经历,其实和现在国内大多数学音乐的孩子一样,每天跟着老师练五六个小时的琴,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
可能唯一不同的是,徐杏园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在家人和老师的支持下,他早早就确立了未来要往音乐专业方向发展的目标。
在200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徐杏园在老师的建议下开始改学中提琴,而他的妈妈也辞去了工作,前往北京一同陪读。
不过和同年龄段的大多数人一样,爱玩永远是那个年纪所有孩子的天性。
徐杏园之前就靠小提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成绩一直在学校里名列前茅,少了学习上的压力,在学习上也持着一种相对随意的态度。
真正让他的心态发生转变的,其实是一张唱片。
“初三那年,在家里偶然听到一张唱片,是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出的一张弦乐四重奏,一下子就被迷住了。”
徐杏园一直觉得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之前可能时机未到,如今听到了这张唱片,自己就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练琴,去努力。
从那以后,徐杏园在音乐学习上就一直保持着高度自觉,再也不需要别人去督促,褪去青涩,他也在音乐道路上逐渐迈向成熟。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期间,徐杏园远赴西班牙,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
高二下学期,在结束了自己的第一场室内音乐会之后,徐杏园就怀着音乐的梦想,启程远赴美国深造。
“当时大家都有一致的共识,学习西洋乐器的话,有机会一定出国去看看。”
在美国的第二年,他就以全额奖学金的优异成绩,被世界顶尖的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成功录取。
与琴行老板的一面之缘
促成一段改变命运的德国行
在美国学习五年,徐杏园一直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临近本科毕业那段时间,自己甚至有想过重新拉回小提琴。”
而且徐杏园还真就这么做了,不过苦于身边没有趁手的乐器,他打算去当地一家琴行租借一把小提琴。
琴行老板对这张出现在店里的东方面孔感到十分新奇,也非常认可徐杏园的演奏能力。经过一番攀谈,他向徐杏园建议,“世界上有名的音乐家大都出自德国,如果你打算继续在古典音乐上深造,就应该去德国看看。”
巧合的是,这位琴行老板恰好认识一位德国著名的中提琴演奏家,于是热情的老板便将徐杏园的演奏视频和资料,一并发给了远在德国的友人。
很快,对方便向徐杏园发出邀请,这趟改变了他今后命运的德国之行,就在机缘巧合之下化作现实。
初到德国
从未想过自己能进入柏林爱乐乐团
刚到德国时,徐杏园在汉斯艾斯乐音乐学院攻读研究生。
因为自己跟随的中提琴老师同时也在柏林爱乐乐团任职,那段时间,柏林爱乐卡拉扬学院乐团里正好出现了两个中提琴位置的空缺,在老师的建议下,徐杏园也报了名。
▲卡拉扬艺术学院乐团是柏林爱乐乐团的下属乐团,向来有着“乐团演奏家的摇篮”之称,如今柏林爱乐乐团128名的成员,有三分之一来自于这里。
作为当今世界古典乐坛受之无愧的头把交椅,无论国籍和专业,对于所有职业音乐家而言,能够进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都是莫大的荣誉。
乐团席位常年固定,达不到要求也宁缺毋滥。那一次,徐杏园将与来自全球各地的近70名乐手,一起竞争仅有的2个席位。
“对手都是全球最顶尖的乐手,当时根本没想过自己会被选中。”
柏林爱乐的入团考试共有两轮,初轮结束后就要淘汰掉90%的人,而徐杏园则是成功进入到第二轮复试的七人之一。
“过了第一轮,其实心里反倒没有那么无措了;可能是对自己的能力和乐团的要求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吧,在冥冥之中自己甚至有了充足的把握。”
关键的第二轮,除了现场评委以外,现场还坐着很多的乐团成员。
“柏林爱乐的氛围是开放自由的,每个新成员的加入都要经过全团一半以上成员的同意,这也是柏林爱乐约定俗成的习惯。”
徐杏园是倒数第二个出场的,当他演奏完第一个乐章后,评委却直接挥手示意他不用再拉了。
一度以为自己被淘汰的徐杏园,直到最后宣布结果时,听到评委们念出自己的名字,依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能够得到这些世界顶尖音乐家的认可,对徐杏园来说的确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现在回想起当时在台上的表现,仍然有一种‘断片’的感觉。”
作为一名从音乐院校直接进入到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的青年乐手,徐杏园要面临的,就紧随起来的适应期。
“每年的固定排练和演出加起来共有75场,而在学校的时候,一个学期最多也就两三场演出。”
除了演出强度成倍提高之外,更有来自专业上的挑战。
“演出集中的几个月里,一个星期就是连着3场音乐会,而且每个星期的曲目都不一样。”
为了跟上乐团的节奏,刚进入乐团的前半年徐杏园过得非常困难,这样的情况差不多直到半年后才开始渐渐好转。
“每个人进入到新的环境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旦你习惯了这个节奏,其实也是自己进步的一种体现。”
2018年11月,徐杏园随柏林爱乐乐团进行亚洲巡演。历时20天,从柏林出发,履经法兰克福、曼谷、台北、高雄、深圳、西安以及北京7座城市,这也是徐杏园人生的第一场巡回演出。
▲巡演最后一站北京,徐杏园、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古斯塔沃·杜达梅尔和郎朗合影
在那次巡演过程中,徐杏园还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经过他的牵线搭桥,柏林爱乐乐团各个声部的共14位首席,在北京站巡演之际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于同一天一起在校内开设大师课,“也算是为母校做了一份贡献。”
做客杭州
“中国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
这次来到杭州,徐杏园也以天雅艺术团室内乐团音乐总监的身份,给艺术团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公开讲座。
看到满座的孩子和家长,也让徐杏园回想了自己曾经学习乐器的种种经历。
很多家长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徐杏园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这说明现在国内家长对于孩子的音乐教育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视。”
还有些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究竟有没有音乐天赋,不过徐杏园一直持着不一样的一种观念——
“没有人愿意做无意义的事情,孩子更是如此,只要天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就是天生对这件事情有天赋。”
在孩子学习音乐方面,徐杏园也提了三点建议:
1.坚持,既然学习了一门乐器,就一定要坚持,也许这门乐器无法在将来对孩子的人生造成影响,但是这个学习的过程却是无价的。
2.陪伴,孩子学习音乐时,家长可以同步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些什么,在做些什么,陪伴在身边一起学习,并进行适当的鼓励,给予孩子学习的动力。
3.自由,让孩子有一个自由成长的过程,不要去限制他们的天性,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徐杏园至今还能记起,去年巡演期间自己在深圳音乐厅看到的那句话——
“有一种感动,只能在音乐厅发生。”
或是完成一场演出后的圆满和喜悦,或是无人知晓的孤独与寂寞,或是曾经无数个夜里的坚持与付出。
很多时候,那些与舞台有关的种种感触,只有音乐家自己才最为清楚。
在采访中,徐杏园也向我们透露了自己将来想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记录音乐家身上这些不为人知的角落。
“未来我可能会做一部摄影集,用文字、图片或是视频的方式,在演出中去记录那些大师们台前幕后的点滴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