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神通”(一)

略说“神通”(一)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3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

略说“神通”(一)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3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2000年后,遵照元音老人的传法嘱咐,随缘授受,方便接引。凡是发愿证得自心真相的人,皆可与我联系。

世人个个具足清净法身,同于释迦,向外更求什么!

世人个个具足圆满报身,一相不缺,向外更求什么!

世人个个具足百千万亿化身,变化无尽,向外更求什么!

可惜,世人不见自家的法报化三身,却要向外追求,说什么“他有我无”。就这么一个“他有我无”的心,就这么一个“向外追求”的心,早已是贪心作怪,早已是魔障现前。

向外追求,适得其反,越求而迷越深,越迷而失越多。学佛修道,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减得一分,则富有一分。减得十分,则富有十分。彻底减掉,则自然归于究竟圆满,则自然显露自家的法报化三身。

问:如何是神通?

答曰:我们的妙明真心,无所不能,名之为神。我们的妙明真心,无所障碍,名之为通。我们的神通,即是我们的妙明真心的体用。我们的妙明真心,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这个圆觉十方的觉性,这个圆觉十方的佛性,究竟是个什么?

我们的佛性,妙用无边,故称之为神。我们的佛性,无所障碍,故称之为通。元音老人说:“佛性无所不能,所以叫神。无所不具,所以叫通。佛性样样都能,样样都通,没有阻隔。你一着相就不通了。执着看这个杯子,就不见其余,那你就不通了。你不着,没有挡路牌,一切事物俱在你视线之内,你就通达无碍了。所以一切妙用都是神通。”迷人不识自性神通,向外着相求玄,故而成为附佛外道。知讷禅师云:

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不名修学。非唯自误,兼亦误他,其可不慎欤!

修学佛法的人,多有神通之好,而又不知神通是个什么,所以,他就借着佛教的文字,妄想出一个上天入地的神通,妄想出一个全知全能的神通。这时,这个神通已经不是佛教所说的神通,而是学人的依文解义,而是学人的颠倒妄想。学人把自己妄想的神通当作佛教所说的神通,把自己妄想的神通当作自己的修行目标,运用种种功夫,追求这样的神通,并且自以为这是依教奉行。其实,这不是依教奉行,而是依妄想而行。

着相魔障有,离相魔障无。何以故?魔非外来,着相而成。着花相,则花相障碍人。着草相,则草相障碍人。着一切相,则成一切障。离一切相,则处处皆通。僧璨相慧可大师求解脱,慧可大师反问道:“谁缚汝?”僧璨大师,借此一问,回光一鉴,便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这里光皎皎,赤裸裸,本自解脱,本无障碍。既然自无障碍,便是本然神通。这个神通,不是上天入地、游山玩水的小神通,而是如如不动、遍应十方的大神通。学人不知神通是何物,着相外求。着相外求,纵然他修得光影交错,千佛现前,那也不是神通,而是魔障。若也不信,试看《楞严经》五十阴魔。着了色相,则成色魔。着了受相,则成受魔。着了想相,则成想魔。着了行相,则成行魔。着了识相,则成识魔。色受想行识,各分为十,共成五十,名五十阴魔。

着一切相,则成一切魔。《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

心外求菩提,则菩提魔起。心外见轮回,则轮回魔起。心外求佛,则魔佛现来。心外见持戒,则律魔现起。心外见众生,则众生魔起。心外修定,则禅魔起。心外求法,则众魔竞来。心外见国土山河,则触处即为魔乡。心外见魔,则魔族转盛梵王。心外无得失,心外无是非,心外无贫富,心外无嫉妒,是故令降心魔。苟不知如是事而别求是者,狂乱颠倒,内外魔族竞起,为恶趣导引。

迷人终日妄想,着相外求,试图得到他所想的神通。如此妄想,如此外求,未得神通,已成神经。迷人妄想神通,感得骗子现前,骗子对迷人说:“我是观世音菩萨转世,你的前生就是我猪圈里的一头猪,今生好好修行,一定往生净土。”于是,迷人涕泪悲泣,心想:“他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知道我的前生是他的猪圈里的一头猪,真是神通广大。她就是我的主人,他来救我了,我要供养他。”于是,倾尽财力,供养这个骗子。结果如何?家庭散了,工作丢了,神经病了。《楞严经》云: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渴仰,邪见密兴,种智消灭。

此人喜欢说自己是某佛,或某菩萨,喜欢说有大佛,有小佛,有先佛,有后佛,有真佛,有假佛,有男佛,有女佛,等等。或喜欢说,自己多世之前就是你的师尊,所以今生有缘,继续前世的修行。世上就有这样的胡言乱语的人,说自己是阿弥陀佛再来,或观世音菩萨再来,或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再来,或令人这样说。

为了名闻利养,把自己包装成某某佛,或包装成某某菩萨,或暗示信众自己是某某佛,某某菩萨,他的用意,就在于骗人家的信仰,敛人家的钱财。此一类人,皆属邪人。迷人骗子的谎言,涕泪悲泣,幸福无比,他庆幸自己遇到了某某佛,他庆幸自己遇到了某某菩萨。结果,在顶礼膜拜中而忘却了寻找那个“本真的自己”。

修行的过程,就是找回“本真的自己”的过程,就是恢复“本真的自己”的过程,除此之外,向外不得一法,“若有少法可得,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诸佛应世,不从昔来,乃法身不动,应缘现相。法身真佛,本无过去、现在与未来,方便称名过去燃灯,当今释迦,未来弥勒。燃灯表过去,释迦表现在,弥勒表未来。

法身无名,既不名燃灯,亦不名释迦,亦不名弥勒,他只是诸人当下的这个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的“本真的自己”。元音老人说:“本来面目,清虚廓彻,无得无失,哪有这些闲名!”无名而假名,方便指示人。可惜,迷人不识,妄认假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