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乡这个词,对于还未远离自己的家的孩子,还是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我想对于我而言,是个值得去阅读、去思考、去讲述的一个词汇,或者更为抽象和具体的指代。即使许多年后,父辈和子辈,对于故乡,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2
小时候,故乡实实在在,或者说不存在“故乡”这一说法,到了离开故乡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往的那段时光才是故乡。故乡的房子,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群,一切都是故乡的指代,或者一切都无法准确指代。这本《追故乡的人》采用的是图文集的形式记录了一个追“故乡”的人,听他讲属于他自己的故事,又在其中回忆起属于自己的故乡,构建自己的那个精神家园,回到那片精神故土。
3
我们很多人都是故乡的囚徒,不仅回不去,还走不出,这是一种双重困境。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每个人的真实想法,有的人情愿抛弃自己的故乡,情愿不去想自己的归属,想寻找更体面更高级的寄宿地。而我,在这些灯红酒绿,光怪陆离却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读着这样的书,心中反而有一种温暖,仿佛回到过去的暖洋洋的那个荒草地嬉戏。
4
“我是一个追故乡的人,有时候追回故乡,有时候追到天边,有时候追入文字,更多的时候是追进梦里。”每个人都在不断寻找自己的故乡,为人处事,根基都是故乡打下的。
5
回故土时,作者的女儿对农田里的棉花特别有兴趣,一直捧在手里观察,而他自己也一直好奇于大自然的造化,它何以孕育出这样一种植物—在坚硬的外壳里面藏着一颗仁慈而柔软的心。现代社会,不能说智能科技带给我们多大的弊端,只能说诱惑很大,但我们是否可以主动找寻一些值得“浪费”时间的事来做,而不是一味抱怨禁不住诱惑。
作者常在北方的冬天里生活,他母亲担心他害怕寒冷,还特地给他寄过两床棉被。他母亲说,那都是他家棉花地里收上来的,暖和。那一刻作者觉得故乡并不总在原地等他回去,它还会寻找化身千里迢迢来温暖异乡的游子。描写的话语不再是那么抽象,而是实实在在的故乡的棉被的温暖,还有故乡的亲情,睡觉时都能真切地感受到。
我依旧认为照片在这本书里只是充当配角。不是因为我对摄影有偏见,而是因为相较照片我仍旧更喜欢文字。照片不会终结文字,正如观看不会代替思考。照片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时间和现场的感受。摄影是一门做减法的艺术。我们聚焦时,焦点之外的事物就被虚化了。我觉得作者熊培元的这本图文并茂的图书,在这个习惯于图片阅读的现代,是一个过渡,因为图片包含的意义通过文字抽象起来,而文字的深奥因为图片而具体起来,使得故乡模糊而具体。如此做到耐人寻味!
你是故乡的人还是故乡的囚徒?作者留下这样的疑问,那你呢?你是不是会在深夜梦回故里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