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突然问到我关于“倒勾射门”和“倒钩射门”这两个专业用语问题,两个gou字,一个偏旁之差,有多大的差别?分不分对错?我想了想,又没有马上回答他。
因为我也蒙圈了。
于是乎我顺手打开了绿色App,分别搜索“倒钩”和“倒勾”,然后看到了哭笑不得的一幕:写“倒钩”的有一大堆,用“倒勾”的也有不少,还有一大堆混搭的。
我又打开了网页搜索,大致浏览了下网页,资讯,发现还是一样。而且还是在中文维基百科页面发现了混用的现象......
我更蒙圈了。
所以勾和钩,一个偏旁之差,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还是说真的可以通用?
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请教官方资料了,我一个强迫症患者,必须得来探一探究竟。
勾
提到这个字,我们首先想到的词会是什么呢?
在我个人的概念里,“勾”字的词语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勾股定理”、“一笔勾销”“勾心斗角”这样的常用语,于是我又问了问其他人,他们给我的答案惊人地一致:“勾引”。
我的回答也惊人地一致:......
还是看看字典怎么说吧,在《新华字典》的解释中,“勾”作为一个多音字,分别念gòu和gōu,而我们最常用的则是一声的读音。《新华字典》对“勾”字也做了基本以及详细的字义的解释。
在一声的读音下,“勾”字有以下几种基本字义:
1、用笔画出符号,表示删除或截取:勾销。
2、画出形象的轮廓,描画:勾画。勾勒。
3、用灰、水泥等涂抹建筑物的缝(fèng ):勾缝。
4、调和使黏,调味:勾芡。
5、牵引,招引:勾引。
6、停留,逗留:勾留。
7、摄取:勾魂摄魄(形容使人心神摇荡,控制不住)。
8、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勾股定理。
四声的字用得相对较少,但也常见,比如“勾当”,但四声的用法并不在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范围内,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阅。
从以上的字义来看,似乎和某一种具体的体育动作,或者说和足球中的“倒gōu射门”动作没有相近的描述,更多的是类似于用手,用笔所做的动作,以及更为抽象的意义。
那么我只能再接着往下看,在“勾”字的词义中,第一条就明确写道:“ 本同‘句’。弯曲。如:勾垂(弯曲低垂);勾着背;勾曲”。
从这一释义来看,“弯曲”似乎和足球当中的这一射门动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少从动作上来看,球员的身体也确实呈现出“勾”字的形状。
“勾(古代同‘句’)”字所采用的“弯曲”的词义,也是有历史考究的。我国最早按部首编排的汉字词典《说文解字》就这样记载“句”字:“曲也。从口丩聲。凡句之屬皆从句。古矦切。又,九遇切”。意思简单一点说,就是这个字的本意就是代表“弯曲”、“曲折”的意思,更多的是一种形容词。
这样一想,既然动作都这么像了,那肯定就是“倒勾”了呗?
真的是“倒勾”吗?
如果不是查证这些资料,按照我个人的习惯,我是愿意写“倒钩”的,原因说来也奇怪,我总觉得“倒钩”比“倒勾”显得霸气一点,符合足球场上球员作出该动作所表现出的气势。(手动狗头)
你看,沙奇里这球霸气十足吗?
但如果真的按照意思来考证的话,似乎又觉得“倒勾”显得更合理一点,而“钩”字则更像是一种器具,或者是兵器。
在《新华字典》中,“钩”字有着这样的定义:
1、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钩子。秤钩儿。火钩子。
2、形状像钩子的:蝎的钩子。钩针。
3、汉字笔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4、用钩形物搭、挂或探取:钩住树枝爬上去。
5、研究,探寻:钩玄。钩沉。钩校(jiào )。
6、牵连:钩党(指相牵连的同党)。
7、同“勾”。
8、一种缝纫法,多指缝合衣边:钩贴边。
9、古代兵器:钩戟。纯钩(剑名)。吴钩(刀名)。
10、镰刀。
11、古代称圆规。
在这些释义当中,我们确实很明显地能感觉出,“钩”更多的是形容一种物体,而不是一个动作。《说文解字》的注解也是这么认为的:“曲物曰鉤”。
当“钩”用作动词的时候,也更多的是利用某种“钩形”物体来进行探取或者悬挂。
一切的一切,都在把最终的答案指向“倒勾”,而“倒钩”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说法。
但为什么有大量的“倒钩”用法,又从来没有人对此有过任何的解释呢?是大家默认无所谓,还是真的可以通用呢?
“倒勾”和“倒钩”,没有对错之分?
尽管我本人原来倾向于使用“倒钩”,但是在看了字义解释后又觉得“倒勾”更显合理一些。
按照我的理解,“倒勾”一词应该是个形容词,而不是动词或者名词。这个词原本不是汉语常用语言,更多的是用在足球场上的专业术语,在这样的语境中,它形容的是一种踢球动作的状态,是“倒勾射门”的简称,在这里“倒”是球员采取的方式,“勾”是形容球员的身体动作,合起来“倒勾”则是形容球员射门时的体态,“倒勾射门”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动词性短语,当然,在足球教科书中就只能作名词用了。
它的来源自然是要和英文的同义词进行比较,也就是“Bicycle kick”或者“Overhead kick”,这里面的kick不用多说,就是踢球的动作,那么“Bicycle”和“Overhead”则是形容这个动作的词语。
综合以上的字面意思来看,我们可能会认为在简写“倒勾射门”时,用“倒勾”两字更为合适。
那么有人又要问了,既然“倒勾”是所谓正确的解释,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采取“倒钩”或者“倒挂金钩”的写法?难道他们全都错了吗?
1.“倒挂金钩”肯定没有错,“倒挂”是动作,“金钩”则是一个物品,一个“金钩”被“倒挂着”。所以我们通常用“倒挂金钩”作为形容词来形容人的倒立姿态,在足球场上,球员的“倒勾”射门动作,也可以被这么形容。
2.“倒钩”是“倒挂金钩”的简写吗?
我不知道。但看起来许多人都会这么认为。如果从这个层面讲,许多人把“倒勾”写作“倒钩”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们其实想表达的是“倒挂金钩式的射门动作”的意思。
但是因为两个词读音相同,就产生了混用的情况,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通用”。这在现代汉语中,被称作“异形词”。
什么是异形词?
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语言工作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这里面给异形词的定义为:在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同义(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例如:“笔画”和“笔划”、“按语”和“案语”、“唯一”和“惟一”等等。实际的使用当中,除了书写的差异之外,它们还有使用频率的不同。
经过查证,当年《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并没有关于 “倒勾”和“倒钩”的规定,可能当年足球还没那么流行,也没有什么新媒体,用法相对比较单一,不至于产生混乱。我们国家目前也还没有公布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
但是按我个人的理解,如今的“倒勾”和“倒钩”确实可以作为“异形词”来进行处理,它们不仅同音,表达的意思也一样,写法上确实存在差别。而在使用中,也有明显的频率差别。
但令我惊讶的是,在资料查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在网络上,国内用“倒钩”的词比用“倒勾”的还要多。难道大家都像我一样,认为“倒钩”比“倒勾”更霸气吗?
开个玩笑。
我首先在Google搜索上搜索含有“倒勾”的新闻,我们得到了243000条结果;搜索“倒钩”则有126000条结果;
而在百度搜索,“倒勾”的新闻词条数量仅仅为51600篇;“倒钩”的数量高达28万......
这下好了,我又蒙了。该信谁呢?
既然国家对于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有明确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那我就按新华社和人民网为准吧!
但得到的结果,还是令我有些惊讶,词频的差距有些大呀......
在人民网,“倒钩”有关的新闻有1567篇,其中体育部分为896篇;“倒勾”的新闻为249篇,其中体育部分只有95篇。
在新华社,搜索带有“倒勾”的新闻标题,仅仅出现两篇;带有“倒钩”的新闻标题则有7篇。
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全文带有两个词语的文章量来看,出现“倒钩”的文章为2641篇,而“倒勾”只有573篇。
我:
什么?难道我一开始就对了?
我不敢去质疑新华社和人民网的用词规范,但从搜索词频的结果上面来看,“倒钩”的说法如今确实占了上风。
结论
你们可能已经看得不耐烦了,这怎么比语文教科书还繁琐?其实我也写烦了,查起资料真的很繁琐。
但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和强迫症患者,我还是得弄清,为什么,为什么!!!要不然以后每次再写XXX倒钩的时候,我总会觉得自己是写错了的。
不扯远了,到底是用“倒勾”还是“倒钩”,结论就在下面。
根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对于异形词的整理规范和原则来看,“现代汉语中异形词的出现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涉及形、音、义等多个方面。整理异形词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兼顾。既立足于现实,又尊重历史;既充分注意语言的系统性,又承认发展演变中的特殊情况。”
所以我现在要承认特殊情况了。
按照异形词整理规范中的首要原则“通用性原则”来看,我们可以“选取公众目前普遍使用的词形作为推荐词”,因为“这是由语言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所以“90%以上的常见异形词在使用中词频逐渐出现显著性差异,符合通用性原则的词性绝大多数与理据性等原则是一致的。即使少数词频高的词形与语源或理据不完全一致,但一旦约定俗成,也应尊重社会的选择。”
没看懂?简单说下吧,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坚持少数也没啥问题。
所以在“倒勾”和“倒钩”的问题上,当前使用“倒钩”的频次更多,也会逐渐成为更流行的趋势,而“倒勾”本身也没有错,且是出现较早的词形,而且新华字典也在“钩”的字义里安排得明明白白——“同勾”。
不过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能写成更通用的“倒钩”,就不要再用老的“倒勾”了,虽然意思都一样。
毕竟历史是由前人创造,我们来改变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