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气势汹汹地来了!听说好些地区室外根本站不住脚。不知当年遭遇台风的苏轼,是否也是如此?
因为惧怕台风,古人为其命名“飓风”
我国古代人民对风的观测研究非常细致,远在殷代,已经有四方风名,《吕氏春秋 有始览》中已有关于“八风”的记载,以后逐渐发展,到汉代已有二十四方位的称呼。“飓”是古代对台风的专称。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在《南越志》中记载:“熙安多飓风,飓者,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清代《岭南杂记》中对飓风、台风的描述就更加详细:“…之气如虹如雾,有风无雨,名为飓母,夏至后必有北风,必有台信,风起而雨随之,越三四日,台即倏来,少则昼夜,多则三日…”
苏轼也曾写过《飓风赋》记录这一现象,“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礧击巨石,揉拔乔木。势翻渤澥,响振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骛,会千车而争逐。虎豹慑骇,鲸鲵犇蹙。类钜鹿之战,殷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予亦为之股栗毛耸,索气侧足。夜拊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盖三日而后息也。”
苏轼这段话是说,台风很大,他也很害怕,晚上搬了九次床铺,白天占了三次卜。三天后台风终于走了,大家才安下心来侃大山。明末清初,人们开始使用颱风一词,1956年将飚风简化为台风。(网上许多称“飚风”,实为误传)
古代台风死伤动辄数万人
台风登陆,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威胁,现在如此,古时亦然。历史上,台风多次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历代史志中多次记载了这一自然现象。公元1274年11月19日,元世祖忽必烈大战日本期间,强台风袭击了正停泊在日本博多湾(今福冈附近)的忽必烈舰队。900艘战舰沉没大半;43000人中,死亡失踪者高达13000人。公元1281年8月15日,强台风袭击了正停泊在日本九州本部的忽必烈舰队。4400艘战舰沉没大半,14万大军仅3万人生还。号称当时最厉害的舰队,也败给了台风。
台风登陆,伤亡惨重。宋末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温州大风,海涛流溢沿江民庐、盐场,覆舟溺死者二万馀人,江滨骼尚七千馀人。”元大德五年记载:“大风,屋瓦皆飞,海大溢,潮高四五丈,杀人畜,坏庐舍,漂没人口一万七千余。”明万历十九年记载:“飓风,海溢,死二万余人,六畜无算。”万亩良田淹没。永乐九年,“七月庚午,湖州属县淫雨,没田万二千三百八十顷”;隆庆二年,“ 七月飓风雨海溢,挟天台山诸水入城三日,溺死三万余人,没田十五万亩。”
古代医疗条件差,台风还会引发瘟疫。清康熙十九年“八月三日,飓风、潮溢,居民溺死无算。骤雨连宵,浦潮相接,上海城内水高五尺多,乡民船行田中,花豆皆腐,大疫。”
没有天气预报,古人如何预测台风?
现在预测台风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那么,古人在没有雷达,没有卫星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台风预测的呢?答案是,观察。细致入微的观察。
唐代刘恂在《岭表录》中记载的“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谓之飓母,必有飓风”,是最早的对台风天气预测的记载。《岭南异物志》中谈到飓风或台风到来之前,会出现一种特别的风,称为“炼风”,也就是风暴来临前的微弱之风。唐朝郑熊撰写的《番禺杂记》中也有对“炼风”的记载:“飓风将发,有微风细雨,先缓后急,谓之炼风。”沿海地区的人民若感受“炼风”,便知道台风要来了。
渔民中流传着“一斗东风三斗雨”“六月北风,水浸鸡笼”等谚语,也是古人预测台风的智慧结晶,其中“三斗雨”“水浸鸡笼”都是指台风雨。渔民们总结道,出现西、北、东三个方位的风向,且要持续半天到一天以上时,就成为台风来临的预兆,谚语“东风转北,搓绳缚屋”也是这个意思。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风的方向来预测台风。
除了观察风向,古人还通过观察天空云彩来预测台风,比如,观察断虹。闽粤沿海渔民中流传一句谚语“断虹现,天要变”。断虹也称短虹,是出现在东南方向海面上的半截虹。它没有雨虹的孤状弯曲,色彩也不鲜艳,通常在黄昏出现。断虹是由于台风外围低空中的水滴折射阳光而形成的,所以看到断虹则预示台风将来临。另外,如果东方天边散布着象乱丝一样有光的云彩,从地平线像扇子一样四散开来,看到这种彩霞,渔民也知道台风要来了,他们将这种云霞称之为“台母”,观察“台母”,也是一种预测方法。
古人还会借助海内动物的异常现象预测台风到来。有些鱼类,如夜光虫、角藻、磷虾等发光浮游生物,在台风来临前两三天会上浮到海水表层,远远看去产生点点、片片的磷光,不停闪烁,渔民们称之为“海火”或“浮海灯”。自然灾害虽无法避免,可是我们可以通过前期预测和充分的准备将伤害损失降到最低。台风来时,备好充足的必需品,尽量留在室内。如在户外,寻找高大建筑物躲避,不要贸然行动。(来源:微信公众号:溯源君 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