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君是一个容易相信的人,这是作为职业演员,最需要的一个优点。
——马精武
真诚、有趣、充满活力,这是采访刘奕君最大的感受。一方面他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足够专业的知识储备,他参演的作品,饰演的角色,被市场和观众所认可。
《父母爱情》里的欧阳懿,《伪装者》里的王天风,《远大前程》里的张万霖,《扶摇》里的齐震,《橙红年代》里的聂万峰,《无主之城》里的陈立……每个角色单拎出来,都够精彩。
另一方面,他对表演的热情、对未知角色的期待,丝毫未减。仍旧像个初入行的少年一样充满活力。拿到角色后,他会选择摒弃之前的表演经验,重新去寻找思路,一点点走进角色。
刘奕君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尊重,也体现在他对待采访的态度上。不会太介意暴露自己,不避讳任何话题。说到尽兴处,还会来一段即兴表演,采访中还有幸聆听了他哼唱的小曲儿。入行二十余年,对刘奕君来说,这样的采访不计其数。但他对待记者、对待问题的态度,整个采访中的状态,就像是第一次一样真诚、有趣。
选择一种思路
就选择了一种表演方式
已经收官的《无主之城》里,刘奕君饰演商人陈立,善于布局,狡猾多疑。
《无主之城》播到后期,陈立开始发生了转变。
前期陈立自私、霸道,对海涛却始终真心。因此外甥海涛的死,自己死里逃生的经历都是导致陈立转变的导火线。
但用什么方式去表现陈立的转变极为关键,甚至可以决定陈立这个角色后期是否足够精彩。
“同意,我同意罗燃的话,我们应该听他的”。采访中刘奕君突然提高音量,模仿陈立的语气。这是刚开始剧本中为陈立设定的转变。他从一个自私、利己的反面角色突然变成了男主罗燃的绝对拥护者。
这种变化让陈立前后判若两人,他之前的行事逻辑,之前的嚣张跋扈统统不见了。刘奕君认为这样的转变不够真实,更难以让观众信服。
“我说这不大可能。陈立不可能这样,他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后来刘奕君想到一种表演思路,尽量减少陈立的台词,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所以观众可以看到给莫俪道歉到最后,陈立几乎都是沉默的。
他默默注视着一切,通过眼睛、肢体语言、神态、表情,给周围的人营造一种压抑感。让其他人摸不透他在想什么,不知道“这家伙”又想搞什么事情。
“比如说别人跟我说什么话,我都会多看他几秒钟,别人问我你吃了没有?我说吃了或者没吃,会多停顿一会儿,让对方觉得疑惑。”
这时候关于“吃了”或者“没吃”的回答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到底想干什么,就像陈立身后还有一双眼睛。让身边的人和观众猜不透他要做什么,这个角色就成了。
有一个细节是,老路在追罗燃和江雪,陈立出现了,他拿着棒球棍,一棍打倒了老路,这个行为属于刘奕君即兴发挥,杜淳和许龄月并不知情,所以当时罗燃和江雪也很震惊疑惑,而这种很真实的反应恰好是剧情需要的。陈立看似变了,其实几十年形成的性格和思维不可能一朝抹去。
在刘奕君看来,表演中最难的是找到一种思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人物。大框架出来了,人物形象清晰了,其他要做的就是一点点去填充,这些是专业演员基本都能完成的。
“演员是一个‘伤心、伤情、伤命’的职业
但我甘之如饴”
同为创作型工作,表演和写字有时候很相似,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到一种思路,再不断给予营养,使其渐渐骨肉丰满。
至于中间要经历什么,怎么进入角色,怎么从中抽离,角色带来的喜怒哀乐,都需要演员自己去内化。旁人无法得知,也并不关注。
要根据遇到的不同角色,把形形色色的角色请进身体里,他可以是天使,也可能是恶魔。但作为演员还得小心呵护好他们,生怕不小心破坏了他们的情绪和状态。
请进来是一门学问,需要表演天赋、需要灵感刺激,还有演员的专业性和共情的能力。
刘奕君谈起了他拍摄《父母爱情》时的经历,他在剧里演思想前卫的知识分子欧阳懿。
欧阳懿在剧中的年龄跨度很大,从二十多岁到六七十岁。刚开始还是孤傲的知识分子,第二个阶段再出来就已饱经沧桑,经历了十年压迫,第三个阶段进入网络时代后,开始炒股搞网恋。
对刘奕君来说,演艺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并不难。难的是欧阳懿再出现的时候,带着10年受迫害的经历。没有过渡、没有铺垫,刘奕君需要把十年的迫害融进眼神、状态、情绪里,告诉观众这十年他经历了什么。
其中有一场欧阳懿发酒疯的戏,怎么借着酒劲把十年压抑、十年迫害表现出来,“怎么发这个酒疯,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压抑的哭泣?还是想回避?我当时不知道怎么演好那场戏。后来北京的戏全拍完了,要去青岛拍这段戏了。我突然在一段音乐当中找到了灵感。”
谈至此,刘奕君情不自禁地哼起了那段帮他找到灵感的音乐,“那段时间,这首歌天天陪伴着我,白天到黑夜。”
刘奕君说他一听歌曲就能想到欧阳懿十年来的迫害,那种状态、情绪都对得上,“我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冥冥之中联系在一起的,我只要听那个音乐就特别有感觉,后来不用听那个音乐,脑子里音乐和那种经历揉到一起了。”
最后那场戏很顺利,一气呵成。
进入一种状态很难,从这种状态中抽离也劳心费神。
《远大前程》里刘奕君演的是流氓大亨张万霖,刘奕君形容这是个“大魔头”。刘奕君完全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事逻辑,却要长时间把他请到身体里。
“你得把他请进来,把你自己挤开,给他腾一席之地,然后这两三个月的时间,还得保护这个恶魔。像他一样的去喜怒哀乐,那个是最痛苦的。”
拍摄的工作结束了,但张万霖的影子还留在身体里。
-“进入下一个角色后,会被淡化吗?”
-“会,会覆盖他,但你在垃圾箱里还能找到他。”
-“有办法彻底清除吗?”
-“就算清除了,通过某种特殊的途径还能再找到他。”
所以在刘奕君看来演员是一个“伤心、伤情、伤命”的职业。
但因为喜欢,也就甘之如饴。对刘奕君来说,演员的魅力也源于它的不确定性,你不知道下一个角色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
这是一个不断经历新鲜体验,不断经历未知刺激的过程。“不断审视自己,通过角色来关照自己的内心。
“刘奕君是一个特别容易相信的人”
演员对自己所塑造的角色的信任,其实是让观众相信角色的基础。
尤其经历了生活,阅历足够丰富后,还能保持这种相信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难得。
刘奕君身上这种相信很明显,这种相信也让他塑造的角色更真实可信。
演完《扶摇》后,不少观众被刘奕君演的国公圈粉。这是全剧最大的反派,处处与长孙无忌作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却偏偏让人恨不起来。
故事讲到最后,齐震不仅落得众叛亲离,他谋划了许久的王位也是为他人做嫁衣。网上甚至发起了给齐震众筹王位的话题,最终齐震的帝王梦在《快乐大本营》的舞台上得以实现。
观众喜欢齐震这个反派,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刘奕君把这个反派角色塑造得真实可信。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公,他足智多谋,却三番五次被身边的人欺骗、背叛,像个冤大头。精明和“糊涂”两种看似对立的特质在他身上同时存在,却不觉得违和,这种真实可信的反差萌很招人喜欢。
怎么让观众相信这就是真实的齐震?首先演员本身要百分百信任他,不要去怀疑,“他那么聪明,怎么会看不透这点小把戏。”
刘奕君说他后来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源于他对角色赋予的真实感。而关键的一点是相信。
“我得相信剧本,相信这个人物,相信他真的看不出来。相信身边人说的事情,明明是假的,还老谋深算的在判断,判断完了之后仍然相信。相信明天我就能穿上龙袍,能登基了。结果第二天我御水成功了,大家全都跪下了,我以为是给我跪下,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世子,我请来的那个世子,他御水成功,大家是在跪他,我根本就没有御水成功。”
而这时候国公悲愤交加,刘奕君选择让他悲愤到流泪,一生执着要强,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反差,配合刘奕君的表演,让国公这个人物多了几分悲剧色彩。
这种表演方式更浓烈,需要把自己掰开了,揉碎了,打破自己原有的逻辑和行为模式,用齐震的思维去感受,去思考。
刘奕君的恩师马精武曾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容易相信的人,这是作为职业演员,最需要的一个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