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叹!83岁佛山木版年画传承人冯炳棠走了,临终不忘传承手艺

在禅城区普君南路的老巷子里,门牌为86号的一家老铺门头挂着一块乌木雕刻的匾额——“佛山木版年画冯氏世

在禅城区普君南路的老巷子里,门牌为86号的一家老铺门头挂着一块乌木雕刻的匾额——“佛山木版年画冯氏世家”。8月12日上午,这家百年老铺的门前点起了一根白蜡烛,轻烟几缕,祭奠老铺主人冯炳棠老先生。

2019年8月12日7点45分,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因病去逝,享年83岁。

冯炳棠是冯氏木版年画第三代传人,从12岁学艺起,他潜心传统手艺71年,成为目前佛山木版年画行当中唯一熟练掌握全套工艺流程的工匠,并身体力行推动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

在儿子眼中,他是不顾大病初愈仍不忘初心的“倔强父亲”;在徒弟眼里,他是耄耋之年仍诲人不倦的“幽默老师”;在文化界人士印象里,他是为佛山年画精髓传承做出重大贡献的“民间国宝”。

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称,13日全天、14日上午,家属将在佛山木版年画百年老铺为冯老先生设灵堂祭奠,8月14日下午两点十五分,将在佛山市殡仪馆恒山厅举行追悼会。

【道别】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发来吊唁

8月12日上午,冯炳棠的儿子冯锦强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父子这辈子的缘分就定格在七点四十五分,爸!”他在医院陪同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哭红了眼睛。

普君南路86号的“佛山木版年画冯氏世家”老铺,是冯炳棠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这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岭南小砖房,前面是木版年画作坊,后面是生活区。冯老的工作台上,还放着各种刻刀、颜料,整叠套印用的宣纸放置在一旁,旁边还放着一摞《中国文化报》,处处透着老匠人的生活轨迹。

徒弟:77岁教我们入门功夫

冯老先生的灵堂就设在这里。冯老生前收的徒弟们陆续闻讯赶来,协助布置灵堂。遵循传统风俗,他们拿报纸逐一遮挡着作坊里被誉为“万年红”的佛山木版年画作品。阿敏和咏仪是冯老在2013年收的徒弟,早上得知师傅去世的消息,便马上请假赶来。在她们印象里,这位当时已经77岁的师傅精神很好,总是很有耐心地教导他们接触木版年画的入门工序,讲课时也十分幽默,很有人格魅力。

老友:他善待每一位年轻人

77岁的冼杰成是长期关注佛山文化的本地知名网友,在得知消息后,还在医院取药的他马上赶到老铺送别他的老朋友。他与冯老相识与十多年前,以前常常通过网络组织本地文化游,每次带队参观过塔坡庙以后,他都会带着年轻人来木版年画老铺看看。在他印象中,冯老一直专注于木版年画的传承,就算是上了年纪,也会亲自接待体验团的年轻人,还会带他们做一张木版年画给他们带回家。

文化界:痛失大师 望后辈传承

大师驾鹤西去的消息,也让许多文化界人士深感沉痛。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发来吊唁:“数月前曾去佛山看望先生,一切晃如眼前,冯炳棠是佛山年画杰出传人,其技艺高超,画法精湛,为佛山年画精髓的传承做出重大贡献,堪称民间国宝;先生辞世,为民间工艺界一大损失,望先生走好,家人节哀。以传承好先生的技艺纪念先人。”

与冯老相识多年的佛山市博物馆副馆长、佛山市非遗中心主任关宏也表示,佛山又失去了一位技艺精湛、热心传承的国家级传承人,这对佛山非遗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较为艰难的日子里,他执着于木版年画传承,其精神让她们深深地敬佩。

【初心】

71年的木版年画人生

今年的1月份,一场“年画重回春节”暨冯氏佛山木版年画复业20周年纪念展在佛山祖庙售票大楼展厅开展。刚刚因为查出胆管癌做完胆切除手术不久的冯老亲自出席了这次展览的开幕式,还收了3个徒弟,他希望能让这门手艺在自己手上传播的更远。

继承父辈“绝活” 让百年老店重开

冯老与佛山木版年画,几乎是一辈子的缘分。1936年11月,他出生在佛山被誉为“木版年画一条街”的细巷,父亲冯均是冯氏木版年画的第二代传人,也是家族作坊中“开纸”和“套印”技艺最出色的匠人。由于出品质量高画工精美,冯均的名号“门神均”蜚声海内外,产品远销港澳台地区、日本及东南亚。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冯炳棠逐渐对木版年画着迷,1949年小学毕业后,只有12岁的冯炳棠便跟随父亲学习“套印”工艺。

佛山木版年画要经过雕版、印墨线、套印、描金、开相、填丹等20多道工序,才能打磨出一件合格的作品,单是雕版要五六年才能出师,要练习10年作品才能进得了市场,至于面部开相、写花这类工笔功夫,更要看个人悟性。冯老克服了许多困难,却挡不住时代变迁。从上世纪中期至改革开放前,佛山年画产销量锐减,甚至被当成“封建迷信”产物一度被迫停产,一家人生计艰难。

冯均临终前留下遗愿,希望冯炳棠能把佛山木版年画传承下去。为了父亲的遗愿,上世纪90年代初,冯炳棠抛开所有工作,潜心研究和学习木版年画工艺,他翻阅对照多篇文献,将曾经烧掉的雕版进行复刻,并钻研年画的描金、开相、写花及填丹等工艺。在8年时间内,冯炳棠逐渐掌握了佛山木版年画制作的全流程,1998年,他的年画作坊在祖居重开,并坚守至今。

对于木版年画的手艺,冯老的要求可谓“严苛”。 他所制作的年画,每一个形象的中心点置于纸张中央,留白空间与画面协调不显突兀,而在成对的门神形象中,两幅年画形象对称工整,眼睛、手部位置几乎不差分毫。

2004年,冯炳棠被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家”;2006年,佛山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冯炳棠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这期间,他的一幅《梅花童子》作品,描绘了手执梅花正与玩伴嬉戏的童子,童子面上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因而获得获得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银奖。于是,冯老和佛山木版年画才逐渐开始受到关注。时至今天,佛山木版年画这个行当之中,能掌握和精通全套工艺流程的工匠,也只有冯老一人。

【遗憾】

去世前3个月还在创作作品

守着一门老手艺,冯老一直思考着如何传承。在生病手术前,他仍每天下午坐在作坊里,制作他心爱的木版年画。

所幸, 同样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冯锦强也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木版年画。在一次采访中,冯老谈及了儿子的手艺,他看着身边干活的儿子说:“现在木版年画所有制作流程,我儿子都学会了。”

为了将这门手艺传给更多的年轻人,自2007年,冯炳棠和儿子冯锦强开设佛山木版年画手工艺传承班。不少“80后”和“90后”都抱着“保护非遗”的愿望,纷纷慕名而来上门拜师学艺,古稀之年的冯老也不吝于指导后辈。2014年,20多岁的刘钟萍与佛山木版年画结缘,经过5年的刻苦钻研,她已成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刚刚过去的5月初,冯锦强启动了一项非遗传承人联盟的计划,希望通过搭建一个非遗传承人、商家、民艺爱好者的平台,为传统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寻找一条“出路”。为了支持这个计划,当时身体情况有所好转的冯老和徒弟们联手做了一件名为《狮舞岭南》的木版年画作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佛山木版年画找到市场化的肯定。

“现在作品已经做出来了,不少人愿意购买了,但是父亲已经看不到了。”冯锦强说。

采写:南都记者关婉灵

图片:受访者供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