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是美好乡村的“守护者”、脱贫建设的“领路人”。他们扎根基层,架起村民、政府、企业等多方沟通的桥梁。2019年5月20日起,乐居财经联合碧桂园推出“凤凰涅槃‘1+x’计划”,奔赴9省14县,对话“中国老村长”,挖掘一线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献礼新中国成立70年。本期【中国老村长】河北省崇礼西狮子沟村孟祥银。
出品人丨贺寅宇
总策划丨陈海保
统筹丨王川 潘宇凌 王敬宾
撰文丨王泽红
摄影摄像丨刘西常
编辑丨赵星雯
公路两旁的田地里,放眼望去,全是灰绿色的圆白菜。在行往西狮子沟村的道路上,能够看到不少拖拉机和三轮车,但是车厢里装着的,也是刚刚收割上来的圆白菜。
西狮子沟村,仿佛被圆白菜包围了。
“如今,全村1200亩左右的耕地,超过80%的都种蔬菜了。”孟祥银介绍道,种植的蔬菜主要有白菜、圆白菜和架豆;其中,圆白菜居多。
但是,在20年前,西狮子沟村并没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更别说形成产业。彼时,西狮子沟村村民种植的都是普通的农作物,包括蚕豆、大豆、莜麦、胡麻等,种植蔬菜的寥寥无几。
而这一切的变化,发生于1997年。彼时,孟祥银刚刚担任西狮子沟村村支书,已经种植蔬菜10年之久的他,开始带动全村种植蔬菜。
种菜第一人
孟祥银是西狮子沟村第一个种植蔬菜的人。
而在此前,他曾是一名军人。从1972年至1976年,孟祥银在某军区高炮团服役,兵种是炮兵。退役后,孟祥银回到张家口市崇礼县卫生局工作;直到1983年,孟祥银离开工作岗位,回到西狮子沟村参加两委工作,并担任计划生育专职主任。
至此,也开启了孟祥银的种菜人生。1987年,孟祥银开始种植蔬菜。
“包菜”、“黄瓜”、“西红柿”,这些是孟祥银担任村支书之前,种植过的菜品。而这些蔬菜,都被孟祥银用马车拉着,到邻村去卖;如果村民家里经济不宽裕,还可以以粮换菜。
“那会儿,农村没有钱,生活比较困难,现金少,我只能拿圆白菜与他们交换粮食,三斤圆白菜换一斤莜麦;以往大家冬天没有菜吃,所以大家很乐意和我置换,置换以后,把菜储存在地窖里,够一整个冬天吃,”孟祥银回忆道。
渐渐地,孟祥银把运送蔬菜的马车换成了汽车。北京新发地市场,成为了孟祥银新的卖菜首选,他种植的蔬菜,一车车的从西狮子沟开始进入北京。
全村种菜
“当时,村里的生活水平比较差,连孩子念书都困难。说实在话,那就是比温饱强一点,不饿就行了,”回想起西狮子沟村的生活水平,孟祥银仍然记忆犹新。
“我很想鼓励大家一起种菜,将生活过好点。但是,很多人反对,并且还说‘你种的蔬菜谁会要,到时候烂在家里,倒也倒不出去。’”对此,孟祥银也曾反驳过,“你们说错了,城市人没有地,他们也不会种菜,种了菜难道就不能往城市里拉吗,城市人不吃菜啊?”
然而,效果甚微。“怎么也带动不起大家来,一方面是大伙没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另外,我也不是书记,没有号召力。所以,只能自己一个人种。”
1997年,孟祥银担任村支书。看到孟祥银种植的蔬菜,一车车的运往北京,胆子大的村民开始尝试,但是,都是小面积的种植。
“当时,一亩地能产400多斤蚕豆,按照每斤一块多一点的价格,一亩地能收入400多块钱;但是,如果种植蔬菜的话,一亩地能收入一千多块钱,例如,种植胡萝卜,三毛钱一斤,一亩地可以产七八千斤,能够收入1800块钱,比种植蚕豆收入好多了,”孟祥银对比道。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种菜,政府特别支持,并给予政策鼓励,每种一亩蔬菜,补助500元。在这样的激励之下,村民种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很快发展为全村种菜。
如今,种植蔬菜已经成为了西狮子沟村的主导性产业。
解决后顾之忧
“刚开始,大家还没有打开销路,所以种植的蔬菜都是我来收,然后一起销往北京。后来,随着种植规模的增加,从外边来收菜的菜贩子也越来越多,每家每户也都有了自己的销售渠道,所以我就不再收购了,大伙都自种自销了,”孟祥银高兴的说道。
但是,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菜地的灌溉是个大难题。
“我们这个地方,种菜必须有水,而如何解决这个浇灌问题是最难的。”孟祥银解释道,浇灌菜地引发了一些列的问题:首先,需要水源;其次,铺设管道;最后,配套电路。
在当地政府的帮衬下,西狮子沟村开始一一解决这些难题,打井3处,架设水利电线1000多米,铺设水利管道1000多米。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收电费成了大问题。“每家每户种的亩数不同,也没有单独的电表来记录各家的用电情况,给收电费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孟祥银介绍道。
交不了电费,电管所就不给送电。没有电,就不能浇灌菜地。“眼看地里的禾苗快要干旱致死,村民就对我颇有微词,说我不干事,说了很多不好听的话。”
因为电的问题,村民浇灌菜地屡屡受阻,孟祥银着急在心里,一直在寻求解决之法。最后,他决定由村集体缴纳电费。
西狮子沟村,有一条大河,如果遇到大雨天气,蔬菜很难从菜地运出来。为此,在当地财政局的资助下,孟祥银组织修建了两座桥,解决了蔬菜的运输问题。另外,为了不让河水将菜地淹没,在水利局的帮助下,孟祥银又组织翻修了拦河坝,避免了菜地遭受洪水之灾。
2012年,孟祥银退休,不再担任西狮子沟村村支书。但是,他却在西狮子沟村的脱贫攻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全村共有470户人口,在他刚刚退休不久后,国家就统计贫困人口,而西狮子沟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高达430户,在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下,贫困户数量如今锐减为110多户。
今年已经65岁的孟祥银,头发已经花白,但是还走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2018年,碧桂园来到西狮子沟村扶贫,聘任孟祥银为“老村长”,负责碧桂园在西狮子沟村的具体扶贫工作,协助碧桂园扶贫干部走访贫困户,号召贫困户积极参与政府和碧桂园的就业招聘和技能培训,落实碧桂园捐赠“扶贫公益岗”的帮扶政策。
“我们村是贫困村,政府对我们的帮扶力度很大,有各项兜底和帮扶政策,并且还一直在积极地鼓励我们通过种菜来脱贫增收,正是因为有补贴,种菜才能成为全村的支柱性产业。” 孟祥银介绍道,去年,碧桂园也来帮扶我们村,做了不少事情,比如,给贫困户捐赠冬棉衣,还提供公益岗位。仅仅是通过公益岗位,贫困户每年就能增收3600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你看,这些菜我都吃不完,走的时候给你们带点,”采访结束后,孟祥银用手指着自家院子里的菜园子说道。
以下是乐居财经与孟祥银对话精选:
乐居财经:现在,全村种植蔬菜的人有多少?
孟祥银:现在全村的地有1200亩左右,百分之八九十的地都用来蔬菜了。凡是种菜的人家,都在一二十亩以上。
现在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是承包种地,他自己家没有那么多的地,然后就承包别人的地,一亩地200块钱。
乐居财经:在解决水和电过程中,哪件事印象比较深刻?
孟祥银:有一件事印象比较深,也是因浇灌菜地而发生。
村里有户人家叫杨富(化名),刚刚种上圆白菜,急需浇水;但是,用电问题还没有解决,并不能同时用电浇地,只能是把用电时间错开,轮流来浇地。当时,正好有另外一家正在浇地,所以杨富家的地浇不上水。这个人脾气比较暴躁,拿起一把铁锹边走边骂,说道“我浇不上,谁也别浇”,打算用铁锹把水管刨断。
我当时正好在边上,立即就跑过去拉住他,说道“你先别刨,我给你想办法,我赶快去找电管所,赶紧解决用电的问题”。结果,我还没有到电管所,半路上下起了雨,他的问题也暂时解决了。
>>专题 | 中国“老村长”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