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层面,我目前还是坚持认可尹建莉老师,孙瑞雪老师还有武志红老师的观点!只有爱和自由,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才能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才能尽量避免,当下出现的这样和那样的心理问题!
其实,这个道理很多父母们都是懂得的,只是,迫于各种压力,或者自身的认知和能力的差异,并不能很好的把理念应用于实践。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还有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都有可能对人的一生造成影响。
而,很多人都会说我也知道要爱孩子,绝大多数的家庭都会把孩子当个宝贝,都会倾尽全力的照顾和爱护孩子。只是在这个“爱”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误区,把真爱和溺爱并没有区别开来,结果就会造成“南辕北辙”的效果,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这里,我结合武志红老师与尹建莉老师的相关文章,再联系我自己的想法,把这个问题系统的阐述一下, 也希望本文能对很多家长朋友有所帮助,也是对我自己一种警示吧,与君共勉!
尹建莉老师说: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
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起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有用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要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武志红老师说:真爱以孩子的成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控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首先要弄清孩子成长的心里密码,掌握一定的育儿的知识,有的放矢。依据孩子成长的需要,无论是身体需求还是心理需求,在该陪伴的时候陪伴,该放手的时候放手。
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好的父母必须要善于学习和思考,把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研究透彻,做出相对比较完善和合理的对策。其实,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很难去做到每时每刻,每件事都能十分完美的按照相关的理念来教育果儿,也只能说是尽量去协调和克服,大致正确吧,至少避免不犯严重的错误而已。
我也敢肯定的说,即便是尹建莉老师和李镇西老师这样的教育专家,都会在面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都会犯错的时候。但是,他们厉害的地方,在于在绝大多数时候的做法都是正确的,那些小的过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时间所化解。或者是,他们善于反思,知错能改,应变的能力是很强的。
也就是说,凡是家庭教育较为成功的父母们,在家教理念上大方向都是正确的,也是趋同的,具有一定的普遍的意义。我们对于子女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思考如何面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把细节处理的尽量完美,最为重要的是,感受这种爱的心流,和子女建立亲密的,互信的关系!
我最想说的是,作为个体来说,人生的一大意义,就是和子女一起成长的过程中的点滴,那么真爱才是无敌的!我们需要懂得什么才是真爱,只有真爱,才会让父母和子女感动和珍惜!
而对于真爱的对立面,我们很容易就会进入到溺爱的误区。
尹建莉老师说: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
所以也是反教育规律的,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没有同理心等。
自由的含义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胡作非为---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须的生活经验。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得到充足的爱,即充分的自由,就像人类必须要有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一样。只要是正常的真爱,给得再多也不会让孩子变坏,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自然表达一定是善和美的,这是天性。真正的成长必然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任何形式上的爱的匮乏或剥夺,都会给孩子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
武志红老师则认为:如果孩子到了2-4岁,父母仍然以孩子为中心,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要么,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他们的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造成溺爱的本质原因,还是出于一种变态的自私。
“溺爱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投射。溺爱的杜牧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而在溺爱的分类上来说,大致有两种类型: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
“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己的自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合适的位置。由此,我们还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而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究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这一点上,我还是有所感触的,作为独生子女来说,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父母无意识的包办一些事情。所以,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都说过这种感觉。自理和自立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抗压能力也不足....
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之前,我没有去仔细思考,没有通过阅读来了解这些问题时,我还是十分的被局限着,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本身已经是十分的被动的状态了。而,在现在,我通过阅读和思考之后,明白问题的所在之后,我才能想办法来修正一些事情。特别是对于果儿的教育,是一定不能重蹈覆辙的了。
“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心目中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爱是令人窒息的枷锁。
”
我也需要反思的是,我对于果儿的一些要求到底是自己的想法, 还是依据孩子的自身的特质来尝试的。比如说,围棋的学习,可能刚开始是两者皆有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可能犯了一些“过失”,并未能让果儿真正喜欢上下围棋。抑或是,他确实不喜欢这种学习模式。
我还是没能弄清,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占据主导。但是,至少来说,我自身还是有一定的问题的。我们做父母的到底如何引导和陪伴孩子,总归还是会有一定的冲突的,而且所发生的问题,并非像教科书一样那么标准,都是只能依靠你的认知和智慧来解决。至于,是否能解决的好,或者是是否正确,这个是没有办法来判断的。也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但是我个人觉得,必须依照前面尹建莉老师和武志红老师的基本定义来,这个红线是不能犯的!
那么,比包办型溺爱更为严重的就是放纵型溺爱了!“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延伸”,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在放纵型溺爱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要唯命是从。
这是一种颠倒的爱,是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爱。”
其实,这种溺爱的案例,是最为常见的。也就是“小霸王”“熊孩子”产生的本质原因。我也是见识过不少的例子了,等到孩子明显出了问题之后,父母在想要控制,已经来不及了!
而放纵型溺爱会带来三个常见的恶果:
1、依赖。即对亲密关系的严重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其他人粘在一起,他们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
2、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
3、任性。他们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于愿望立即得到满足,没有学会,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而,产生溺爱在中国流行的三个原因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隔代抚养。
时代背景指的是,改革前的几十年,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的匮乏,每个家庭一般都有多子女。而这一代的父母,经历了物质生活的丰富的变迁,并且,基本都是养育的独生子女。于是两个人的“内在的小孩”被投射到一个独生子女身上。
文化背景指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宣传的是,自爱我罪,应该爱别人。但是,人天性首先是自爱。我们压抑了自爱,但被压抑的自爱的需求必须表达出来,而孩子无意是最适合的表达对象。这样一来,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容易比那些尊重自爱文化中的人失去分寸。
隔代溺爱的六大原因:
1、责任感的缺位
2、对死亡的恐惧
3、争宠
4、“内在的小孩”的投射
5、补偿心理
6、传宗接代的冲动
而正确的态度会让我们意识到:挫折会帮助孩子走出天然感觉!
做父母的必须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让他意识到,世界并非是围绕着他而转,其他人是和他一样重要的人。他要自爱,但同时要爱人。
爱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
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所以,从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很清楚的可以看到什么是真爱,什么是溺爱。它们的依据所在,溺爱产生的原由和危害!
我们如何真正的爱孩子,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当下,所遭遇的一个焦点问题。当然,现在的流行趋势除了溺爱之外,还有一种所谓的“严厉教育”,也就是一直以来的“棍棒出孝子”的对立的做法,又是一种极端了!
为何,我们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至今,还有很多父母并不太懂得如何真正去面对孩子的成长的问题。我个人觉得,不光是父母文化层次的问题,主要还是观念问题,也还涉及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氛围的渲染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溺爱是会把孩子推向深渊的,我们需要警惕溺爱的危害,不要过于把家庭的重心完全放在孩子身上,有的时候会过犹不及!我们自身各方面的成长,其实也是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
爱和自由,请大家务必记牢,认真的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