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热爱西方科学,为何这本西方科技书他却不敢公开出版?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水之秋,无授权禁转!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对自然科学充满兴趣的封建帝王。他的一生,除了学习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外,还通过在清宫内服务的西方传教士,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科学。他所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理、生物、医学等,还专门做了一部科学学习笔记,这就是著名的《康熙几暇格物编》。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康熙学习西方医学的事儿。

null

(康熙的科学学习笔记——《康熙几暇格物编》)

康熙帝早年间和中国历史的其他皇帝一样,得病了都是采用传统中医方法进行治疗。一直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罹患了严重的疟疾,高烧不退,生命垂危。宫廷御医们采用传统的治疗疟疾的药方给皇帝治疗,但却毫无效果。这时,在宫廷内服务的法国传教士洪若翰和刘应为皇帝进献了一种当时在西方已经比较常见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金鸡纳(奎宁)。因为此前从未有中国人服用过此药,要拿来给皇帝治病,可谓风险巨大。但是对西方科学十分相信的康熙帝力排众议,决定服用此药。结果他服药后迅速退烧,身体得以痊愈。

null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法国传教士给康熙治疗疟疾的场景)

从此以后,康熙帝就对西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要求下,西方传教士们开始将当时西方的医学著作翻译成满文和汉文,为皇帝进行讲授。在学习西方医学的过程中,康熙帝逐渐产生了一个感觉,那就是,西方医学建立在对人体进行细致解剖观察的基础上,因而在对人体的了解上远超传统的中医。法国传教士巴多明曾为康熙帝讲授解剖学,但是却没有尸体可以做解剖教学——因为在中国,把人的尸体开膛破肚是非常骇人听闻的事,因此太医院只好拿出一个明代太医院塑造的绘有“经络”的铜人来给巴多明做教具。巴多明对康熙帝指出,铜人身上的这些“线条”根本不符合血管的位置,也没有静脉和动脉之分,根本就没法拿这个来讲解人体血液循环。

null

(为康熙讲授解剖学的法国传教士巴多明神父)

康熙帝认识到,只有把西方的解剖学知识带到中国来,才能真正弄清楚西方医学的理论。于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他命令巴多明开始翻译西方的解剖学著作。巴多明以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医学理论——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为基础,结合了同时期西方多位医学家的成果,编成了一本名为《按血液循环理论及戴尼斯新发现而编成的人体解剖学》的书,并着手开始翻译成满文。在翻译开始时,康熙帝特别指示:“身体虽有微小部分,必须详加译注。朕所以不畏麻烦,命卿等译此书者,缘此书一出,必有造福于社会,人之生命,或可挽救不少。”有康熙帝这句话,巴多明当然就把人体的组织结构事无巨细都尽力表现出来。为了使此书更加直观,康熙帝还专门给巴多明配置了十几名宫廷画师,专门为此书绘制插图。在巴多明的指导下,宫廷画师们绘制的人体解剖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人体各个器官、骨骼、血管、淋巴系统、肌肉等组织描绘得惟妙惟肖、纤毫毕见。所有插图都配有详细的满文注释,以方便学习者了解。

null

(《钦定格体全录》中的人体解剖插图)

巴多明的这项工作,一直干了五年,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才大功告成。当他把完成的书进献给康熙帝御览之后,康熙帝对此书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此乃特异之书,故不可与普通文籍等量观之,亦不可任一般不学无术之辈滥读此书也。”并欣然为此书定名为《钦定格体全录》。可是,话虽这么说,真要把这本解剖学著作公开出版,康熙却是不敢的。为何呢?因为此书中有大量逼真的人体解剖插图,开膛破肚,脏腑毕现,甚至连人体的生殖器官也描绘得十分逼真, 这是当时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所无法接受的。如果公开出版,这必然会在士大夫和百姓中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会威胁到自己“仁君”的形象。虽然在巴多明看来,为了科学的需要而解剖人体完全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欧洲,父亲有时会解剖儿子的尸体,而儿子也可能会解剖父亲的尸体”,但是他也清楚,“因为儿子对父亲的敬重以及父亲对儿子的慈爱,皇帝绝不会接受这种做法。有些偏见要想予以制止是徒劳的,甚至是危险的,在中国尤其如此。”迫于传统文化环境的巨大压力,康熙帝决定把此书藏在皇家图书馆里,绝对不允许公之于众。只允许极少数太医进入图书馆查阅此书,但严禁抄写和带出。

就这样,一部集中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解剖学知识的书籍,用了五年时间翻译出来,最终却只能束之高阁,在皇家图书馆里蒙上厚厚的灰尘。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才再次为中国带来了解剖学的知识。这段让人酸楚的历史,反映的是康熙帝的无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参考文献:《耶稣会教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医药史》、《康熙帝传》(白晋版)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