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文武全才。
1920年,他从海外归来,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这是中国人所撰写的有关西方文艺复兴的第一本著作。1921年问世后,14个月内出了三版。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深入人心。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于时代精神。《欧洲文艺复兴史》约5万言,由梁启超作序。但梁下笔不能自制,一篇序言竟也写了5万字,与原书字数相等。他又觉“天下固无此序体”,只好另作短序,而将此长序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单独出版,反过来请蒋百里为该书作了序言。
蒋百里在给老师的著作的序言中说:“方震编《欧洲文艺复兴史》既竣,乃征序于新会。而新会之序,量与原书埒,则别为《清学概论》,而复征序于震”。这篇后来命名为《清代学术概论》的书序原题为《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完稿之后出版单行本之前也曾在梁启超和蒋方震主编的《改造》杂志上连载。稍后交给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时间已在1921年初。《清代学术概论》虽然篇幅不大,但涉及面很广,但凡清代学术史上的经学、哲学、史学、考古学、边疆史地学、地理学、金石学、文献学、佛学、历法、数学等,都被梁启超有机编织在一起,构成了清代学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卷。大气磅礴,逻辑清晰,被后世研究者奉为学术史写作的典范 。
蒋百里,名方震,晚号澹宁,以字行,硖石人。1901年留学日本,4年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因成绩出众,蒋百里荣获日本天皇颁赠的“神圣之剑”。翌年回国,即投身军界,一生以建立中国现代国防为职志。“七·七事变”后不久,蒋介石派蒋方震做特使,游说墨索里尼和戈林,试图以外交手段分化法西斯阵线。他著有《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蒋百里断言中日之间全面战争不可避免,在书的扉页上他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关于对日战略,他提出三个观点:第一,用空间换时间,等待局势扭转;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防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发表后“轰动了中国的战时文坛,文章的结论俄然成了抗战时期的名言”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1913年,蒋百里被任命为保定军校校长。6月18日晨,蒋因愤怒陆军部对办学的种种掣肘,愤而返校,召集学生列队,讲明情况后,突拔手枪自击。幸而一侍从冲上拦阻,子弹穿胸而过,未中要害,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住院期间,日本籍女护士左梅(佐藤氏)为他护理,两人发生感情,不久结为夫妻。他们的第三个女儿蒋英,后来嫁给了钱学森。
1920年蒋百里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他又和胡适、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38年8月,蒋方震接任陆军大学校长。3个月后,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广西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