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打通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

文丨特约评论员 陈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沿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原则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绝大部分利率的显性管制都已被解除;在逐步放开利率管制的同时,持续培育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同时不断完善利率调控机制。

但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是任重道远,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潜在的“利率双轨制”问题,即目前,我国利率体系表现出“双轨制”特征,即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存贷款利率和完全市场化的货币市场利率并存,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4次强调:推进利率特别是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深化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增强金融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能力。

为何如此重视利率特别是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因为“利率双轨制”,金融机构资金定价机制相对割裂,从而使政策及市场信号难以在货币、信贷等金融子市场间有效传导,进一步使金融产品(包括信贷)定价难以准确及时反映市场利率水平,不利于资金从金融机构流向实体经济。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银行存款“搬家”现象加剧,负债“同业化”,金融体系资金内部循环,脱实向虚,资金链条显著拉长,融资成本普遍抬升,风险不断积累。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现、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较高的背景下,利率双轨制的弊端显得尤为突出。

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意义重大。推进利率特别是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与客户议价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可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包括债券、股票在内的融资渠道,不仅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因此该项改革是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金融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贷款利率市场化核心在于利率并轨。利率并轨在年初就被列为央行 2019 年重点推进工作之一。当前推进“两轨合一轨”还存在一些瓶颈: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市场化意愿不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薄弱等。同时还可能会对商业银行产生重大的影响:如贷款合同变更工作量巨大且存在法律风险,这些合同大多是剩余期限在10年以上的企业中长期项目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当前利率并轨即将逐渐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为了稳妥推进利率并轨,可以考虑:

一是考虑不再公布贷款基准利率,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以贷款基础利率(LPR)作为新的贷款定价基准。同时为了稳妥仍暂时保留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以避免巨大的贷款存量合同重签压力,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贷款基础利率(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二是增加贷款基础利率(LPR)期限品种,在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同时,扩大以 LPR 定价为基准的贷款范围、规模与期限,以实现其与市场化利率实现同步波动。

三是改革贷款基础利率(LPR)报价方式,由各报价银行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方式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根据报价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并发布,为银行新发放贷款提供定价参考,使其逐步接近货币市场利率波动,从而降低利率并轨对市场的冲击。

总之,贷款利率并轨并非简单将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合二为一;也并非只是放开价格管制,而应实施一系列配套措施。其本质而言,是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一旦打通,将为化解金融风险、降低贷款利率、倒逼商业银行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陈升为重庆大学教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