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落幕,为什么我说张小敬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观影

这些日子身体小恙,便蜗居在家追完了现下炙手可热的《长安十二时辰》。最后几集的剧情虽然完全脱离了历史的

这些日子身体小恙,便蜗居在家追完了现下炙手可热的《长安十二时辰》。最后几集的剧情虽然完全脱离了历史的可能性,编剧也为了能够正常上映(你懂的)彻底放下了对智商底线的恪守,让各个主要人物双商断线,整体来讲还算近年来华语影视剧的上品——在大唐圣人开始莫名其妙背诵第八团名录之前都算上品……天地良心,这圣人得有多闲才能把这些名字一个个都记下来,还背得这么熟,连职位都能记得一字不差?是严太真每天睡前要考一次试,考不过不准上床么?

不过为了体现天子关怀每个黎民百姓嘛,为了激发正能量嘛,懂,不过我们今天不聊这个。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是我对主人公张小敬命运的一些看法与感想。

看完你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张小敬这样的人,而他们无一例外:看似雄心万丈大义凛然,却总一事无成,不仅一事无成,还总会伤害他身边最关心他的人。

因为这些人,什么脸都丢不起,他们的头颅看起来一直仰着,可很快仰着的头颅就将变成他们唯一值得称道的东西。

当然我这么评价张小敬你可能会心里很不理解,张小敬最后难道不是人生赢家,逃脱了死囚牢,放浪形骸山水间,去好好过他的游侠生活,快意恩仇了嘛?可只要把时间往前拉一拉对比一下你就不难发现,我们的张都尉所有珍视的东西,都已经输得一干二净,不是他想离开长安,而是长安真的已经留不下他了。

结合张小敬的人设,我们不难发现,他所谓要「誓死维护」的,有三张脸:

第一张脸是第八团,那是共生死的兄弟;

第二张脸是长安不良人,那是他九年长安不良帅积攒的恩情;

第三章脸是靖安司,因为他答应了要查清楚伏火雷,要保长安百姓。

三张脸他都不能丢,于是他的人生就变得无比痛苦,而在他承受这无边痛苦的同时,他这三张脸也一张都没保住

首先第八团的兄弟。龙波和火师都因他而死,最后的血脉闻染也没保住,除了让圣人背了一会儿课文以外一点英雄该有的待遇都没有。说到这里不由得再吐槽一下大唐圣人的蜜汁操作,名字都背得这么熟了,人民英雄的待遇不能给点吗?即便抚恤金、军队转事业编不好操作,你勋章好歹给一块噻,啥也不给算个什么,也不知真傻假傻。

再说长安不良人们。这些人原本是拥戴他们的张头儿的,即便这位大哥已经在死囚牢里躺了那么长的时间,可这帮兄弟还是很愿意各种帮他的:送情报,找关系,挡人……可不良人们获得了什么呢?第一暗桩小乙由张小敬亲手出卖射杀,整个间谍系统分崩离析(各种暗桩出逃),数不清的不良人横死街头(仔细观察你就不难发现不良人好像是莫名去世最多的一伙人)。

最后说靖安司和长安百姓。确实长安百姓没有大规模死伤,但靖安司烧光了,积累的数据没了,未来的国家栋梁李司承最后上山喂蚊子去了,天下还是他们眼中的大奸贼林九郎的,这实在不能说是个好的结局。

于是张小敬最后离开长安的选择就变得特别合情合理,甚至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导演在最后会用黑白镜头来这样一个看起来非常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收尾。因为长安,张小敬真的待不下去了——该保护的他什么也没保护住,该留的他也什么都没留住,最后到手的,甚至只有一个他最看不上的官职。

他如果真的继续留在长安,那就只能白天坐在靖安司的废墟门前发呆,中午无奈地看着越来越如日中天的右相继续祸害长安,晚上去萧规和闻队长的坟前哭一场喝到断片儿,然后背地里再被所有不良人戳着脊梁骨骂。

所以这个什么都想要的男人,最后真的什么也没有。

那我们的不良帅究竟是怎么落到最后这样的地步呢,是他能力不行么?

还真不是,他能力可太行了。

一方面他是整部剧里的武力值担当,战斗力大概等于三国的吕布,隋唐的李元霸,太平天国的石达开,简单来说就是单挑无敌,群殴也无敌,只要他自己不认怂,谁也打不过他。

另一方面他智商还很高,凭着一点点蛛丝马迹,就在几乎没有任何人协助的情况下一路追查到了最后,比有整个数据中心支持的李必只快不慢,和他可以对标的基本只有徐宾这种无限接近诸葛亮的非人生物了。

这么个人物夸一句智勇双全国家栋梁一点不过分。

那他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一把好牌到底为何能打得这么稀烂?

原因正如我之前所说,他什么都想要,实在太纠结了。

别看我们的不良帅大人长得一大脸横肉,一脸不良样,其实内心拧巴的紧,真没什么大决断。只要他想要的东西一冲突,他就立刻进入人事不能的状态。最能体现这种迷醉操作的是张小敬带着伪装成严太真的檀棋和圣人一起逃出皇宫这一段。这一段我看的时候真是大惑不解。因为这段时间其实一切尽在张小敬的掌握之中,他所有的梦想都有更进一步的机会,可他的选择实在是……

首先为什么说主动权掌握在张小敬手里,不是龙波呢?

从后面的武将单挑里我们不难发现,萧规(龙波)虽然略强于张小敬,可强得有限,两个人基本在伯仲之间。而圣人也是会武的,不说有多强吧,但从能跟萧规(龙波)走上几个回合这个设定来看,至少远不止个糟老头子。同时别忘了还有檀棋,檀棋是自幼习武,抢马车那段看她一个人放倒两个成年男子跟玩儿似的,那必须也是有两下子。

那么请问,在这个拐带圣人的四人小组里,究竟是萧规(龙波)这边的武力值总和高呢,还是张小敬那边高呢?

所以如果张小敬真想打,那么张小敬 + 檀棋 + 圣人打一个萧规(龙波)可以说全无压力,稍微小心点别把伏火雷点了就行。而且他们是三个人,三个人还都有偷袭的实力,萧规(龙波)也不是神仙,说被放倒那就被放倒,分分钟的事。所以如果他真想的是国泰民安,不要再连累更多人下水,那便只要全力拿下萧规(龙波)就好。

同理,他要是真想跟圣人谈什么条件,不管是给第八团扫墓、为第八团平反、为靖安司建功,这会也是最好的机会。萧规(龙波)还是基本信任他的,要不是张小敬在后来两面游移添堵,他们完全可以在谈完条件后全身而退,甚至还能带着檀棋从此行走江湖,行侠仗义。

可我们的张小敬干了啥呢?他黑着一张脸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最终啥也没干……只是默默地陪着龙波把圣人就这么拐出了皇宫。因为他实在太纠结了,对第八团的兄弟下不去手,象征着家国大义的圣人也不能放弃,身边还跟着个喜欢的妹子。于是他就只能,按既定方针办,说要和龙波一起送圣人出城,就真的送圣人出城了。他三个人都丢不起,于是最后就只能什么也得不到,这三个人:一个惨死,一个几进几出鬼门关,一个深爱他的最终选择放弃他、进宫守活寡。

这里檀棋对他的放弃也非常有意思,聪明的檀棋虽然一度对张小敬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痴迷,可她很快也看明白了,这个男人其实骨子里优柔寡断,一旦出现了想要的几个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就立刻失智,只会「按既定方针办」。比如闻染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张小敬把自己送进死囚牢,后来几次三番做出诡异的举动,都是为了要「给闻染」在长安找条活路。

可闻染喜欢长安吗?

不喜欢。

想留长安吗?

不想。

喜欢张小敬并且想跟他远走天涯吗?

想。

那为什么还非要把闻染按在长安呢?

因为张小敬答疑了闻染的父亲,两者利益相冲突,死者无法再求证,张小敬就只能强迫生者接受自己的理念,然后「按既定方针」继续办。他这神奇的形式逻辑最终也造成了闻染的惨死。这里额外再补充一句,张小敬对闻染这种极端不合理的态度还包含了另一种「要脸」的因素在里面,张小敬从来只视闻染为后辈(一直叫丫头),而在他眼里,后辈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见的。

我们再稍稍细想一下便不难发现,我们生活中其实到处都充满了这样的难题,而我们也一样,稍不小心就错失了原本该属于我们的机会。比如前些日子有位朋友来找我咨询,说现在有个很好的跳槽机会(朝阳行业,涨薪涨钱,但是去创业公司),要不要去?

我说既然是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去?

他说不行啊,很纠结:

老东家对我虽然不算很好,但终归不错,干了这么多年还是有点旧情的;

父母都喜欢之前的公司,觉得说出去有面子;

新工作时间可能比较忙,没法再跟朋友吹嘘自己工作清闲赚得还不少了;

这不就典型是个……张小敬式的困境,一样是三张不能丢的脸,一样是利益彼此纠葛,我的朋友最后的选择也一样:按既定方针办。创业公司那边继续勾搭着,但也不说去,老公司的工作继续做着,也还是经常跟朋友出去喝酒聊天。结果没过多久,创业公司那个岗位就招到了人也就不用他了,老公司的人力知道他有了变动的想法就找他深入聊了聊天,好在没开除。

既然张小敬是个如此的失败者,那这整部戏里有没有我们值得参考借鉴的人呢?有的,整部戏里有两个人我觉得很好的代表了我们青年和中年值得效仿的对象,而历史上的他俩也确实都做到了真正的权倾一时。一个是元载,一个是林九郎(李林甫)。

如果我们要想真的有所作为,籍籍无名的时候就要学元载,不放过任何一个成功的机会,而且机会一旦坐实就一定死死抱住,任人白眼、任人诟病也绝不松手。他既然从一开始就说要娶名门之后,从此登上通天之路,那只要遇见了王韫秀,那这个人不管什么样就都是他的真命天女。至于有多少人笑,有多少人骂,那便只当耳旁风就好。

而元载长大了,就会成为林九郎,也就是中年有成者的典范。有亲近者曾对李林甫说:右相你闭塞言路,蒙蔽天子,欺压群臣,现在天下人都在骂你啊。李林甫淡然一笑回:但也正是我,缔造了这大唐盛世。

当然这里也不是让我们都想着要变成不要脸的人,而是要想明白:很多脸,本来就是一起要不得的。而未来的史书,只会浓墨重彩地记下李林甫的一举一动,他的每个行为都会让史学家们抚岸细思,而张小敬……我们甚至只能编出这么看似威猛无双,实则憋屈无比的人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