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部落旗旗政

四子部这个古老的蒙古族部落,在过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艰辛的成长、辉煌的荣耀、苦难的历程,最终在

四子部这个古老的蒙古族部落,在过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艰辛的成长、辉煌的荣耀、苦难的历程,最终在今乌兰察布市杜尔伯特草原扎根、繁衍、发展,创建了一个美好的家园。四子部札萨克郡王旗在地域位置、民族人口、军事兵制、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诸方面都显示了其独有的特点,在乌兰察布盟的历史沿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四子部的历史沿革史,就不可能有完整翔实的乌兰察布盟沿革史。

清初,清廷为了削弱蒙古诸部势力,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按蒙古各部归附先后,仿照满洲八旗的性质和组织形式,建立了蒙古盟旗制度。旗是兵民合一的军事、政治和社会组织,旗管辖固定的地域和人丁,既是部落联合组织,又是政权组织。旗设札萨克一人,拥有行政、司法、税收和军事管精之权,但必须严格遵守清廷的一切律条和旨意,管理旗政,岁岁向清廷进贡,贡有贡道,不得随便更改,并定期赴京值守年班。每个旗的统治权力,全部掌握在以和硕札萨克为首的封建主阶级乎中,大小统治者层层相属,构成了一个封建专制的统治体系。

四子部于1636年(崇德元年)建旗,属外藩蒙古内札萨克旗。初封鄂木布为和硕札萨克,1649年(顺治六年)晋封多罗郡王,并率全旗户丁迁徙到今四子王旗境内,这时就有了衙门的设置。所谓衙门即札萨克王爷执政的办公机构,几顶蒙古包就组成了衙门办公地址。此后,四子部札萨克郡王旗和硕衙门先后搬迁了三次:1800年(嘉庆五年),迁至今查干补力格苏木的朝克温都尔,距今王府所在地五十华里;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迁至查干补力格;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第十一代十三任札萨克郡王勒旺诺尔布时期,才在今查干补力格苏木修建了王爷府,和硕衙门随迁到此,仍不过土房数间、蒙古包数顶面已。

1925年《农学杂志》上吴国栋所著《绥远游记》中记载造访四子王合少(即和硕、旗)的原文如下:

……又七里至四子王府,蒙语四子王合少,即府也。先至官府(职权若行政公署兼理司法,与王府之承启处,审理民刑诉讼事宜,收发公文,招待来宾)投刺(编者按:即名片),公署在蒙古包中,包高四尺,经宽三丈,内架木柱,外围毛毡,还视若水门汀建筑物。南向开门,伛偻而入。地上铺厚毡,席地而坐。中置火炉,上方置柜藏案卷,箱前铺花垫为官长席。入门时有五人俱著蓝色柞绸长衫,绣花领,马蹄袖,罩黄色湖绸背心,足穿长统油皮靴。面目黧黑,发辫长垂,斜倚地上,余等入室也不起迎,相对视而已。……同人述明来意,书记员杰乐丰额译为蒙语,官长微哂,似首肯。书记戴白顶,拖长翎。进王府,久之,持刺出,云:‘王爷抱恙,不克接见。请原宥。'”

吴国栋先生记录了当年四子部札萨克和硕衙门办公机关的情形,同时也展示了衙门官员、笔贴式的衣着、办公程序,确是一珍贵的文字照片。可见在民国初年,王府衙门官员“留长辫,拖长翎”仍保留着前朝遗风。

一、和硕衙门、下层机构、官吏设置

1902年,王爷府邸落成,和硕衙门也建有较好的土房办公(蒙古包办公室仍在),围绕王府为中心的政权机关才初具规模。

和硕衙门既是札萨克王爷的办事机构,又是全旗的最高政权机关。和硕衙门的行政组织,在札萨克王爷之下有两名协理,一名总管(即管旗章京亦称安本),两名梅林。以上五位官员俗称掌印五大臣。

左协理,即掌印协理,俗称东协理、东官府或大官府,驻地在今乌兰哈达苏木。

右协理,即管旗协理,称西协理,西官府或小官府。

东西协理平时各在自己所在地办公,如有会议等重大事宜则到和硕衙门。两位协理均为一等台吉。戴一品紫红色宝石孔雀羽花翎顶戴。因此,协理的选任必须是闲散一等台吉中有名望者,经札萨克王爷提名,通过盟长报请清政府理藩院核准。民国时期报蒙藏委员会核准。一等台吉爵位可世袭,但协理职务为终身制,不能世袭。东西协理的职责主要是辅佐札萨克王爷处理旗内一切政务,东协理在札萨克王爷患病、外出或王子年幼袭位时,可代王爷署理旗务或代摄政务。东协理实为札萨克之副,西协理为东协理之副。

总管,即管旗章京,亦称安本,按清廷规定,管旗章京职衔相当于满洲八旗的都统,戴二品红珊瑚孔雀羽花翎顶戴。总管承札萨克王爷之命总理旗务,为和硕衙门中的实权人物。

左梅林,亦称东梅林,印务梅林。

右梅林,亦称西梅林,管旗梅林。

左右梅林协助总管(管旗章京)管理旗务,主要是财务,戴三品浅蓝色玉石孔雀羽花翎顶戴,相当于满洲八旗的副都统。左右协理、管旗章京各有官印,而东、西梅林的印是一方印各执半壁,如因公务加盖梅林印章,须经两位梅林合而为一签盖方可生效。

和硕衙门有以上官员设置外,还有衙门章京一人,管理衙门的财务、驿道、披甲。还有塔赫拉、笔贴式等无伴银的当差人员。

塔赫拉(满语意为信差)主要负责传递王府、衙门文件、公文,传唤旗民和对罪犯施刑。衙门设有八名当差的塔赫拉,这一差役由十户塔赫拉户轮流值差。塔赫拉出公差须执王爷签发的腰牌,腰牌是用纯银包镶的长方形木牌,上面镌刻着“乌兰察布盟四子部落旗驿差马之牌”字样。腰牌由王爷亲自收藏签发,其他人员无权动用(这种腰牌在文革中全部丢失)。如有不给执腰牌的塔赫拉驿差乘马者将受到和硕衙门的严厉处罚。但也有例外的规定。

塔赫拉乘驿差马的规定:

1、不准从东西官府、管旗章京、东西梅林的马群捉驿差马。

2、不准捉乘祭天马。

3、不准捉乘放牧人坐骑。

4、不准捉乘贫苦牧民唯一的乘马。

5、不准扣乘客人的乘马。

6、乘骑驿差马路程不得超越该马主的苏木界。

7、除上述情况外,任何人不得拒绝给马而贻误公事。

塔赫拉为终身差役,只准在塔赫拉十户中轮换值差,不准掉换。值差人每年年底可得两匹马的酬赏,再无其他报酬。另外东西协理和苏木章京也各有一名塔赫拉为其传递信息。

衙门笔贴式:

笔贴式为掌理与缮写文书的人员。其中,首席笔贴式为书记官,受衙门三大臣之命处理日常事务,呈报下达旗务公文,并管理其他值班笔贴式和见习笔贴式。值班笔贴式和见习笔贴式由本旗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书写能力的青年中选任。笔贴式按三月一次轮流值勤当差,年分四班,每班五至十名,按缮写文书多寡而定。衙门只管伙食,无报酬。

和硕衙门下设四个道朗,每个道朗设一道朗扎兰,亦称扎兰章京,职衔相当于满洲八旗的参领,不世袭,戴三品蓝晶石孔雀羽花翎顶戴。道朗扎兰的职责是受管旗章京和梅林之命,督饬苏木章京、昆都办理地方事务,是和硕衙门与各苏木间的承启官职。每个道朗扎兰配属一名宝希格(通信员),一名高其格(侍卫或随从),并有道朗扎兰印鉴。“道朗”是蒙古语数词“七”的音译,四子部落旗原有二十八个苏木,每七个苏木设一扎兰章京(参领)管理,故道朗也就成为和硕衙门之下,苏木之上的一个行政区划。四个道朗的名称按方位四角而定,分别为:

巴仁额木纳道朗——西南扎兰(公用方位为南)

巴仁海图道朗——西北札兰(公用方位为西)

准额木纳道朗——东南扎兰(公用方位为东)

准亥图道朗——东北扎兰(公用方位为北)

1865年(同治四年),四子部派兵讨伐甘肃马化龙回乱伤亡惨重,兵丁减少。此后将每个道朗所属为七个苏木缩减为五个苏木,全旗共设有二十个苏木(1941年前)。每个苏木有正户150户,每户一名披甲兵,每个苏木150名披甲兵中,常备兵50名,另100名为予备兵员,遇有战争就按这个数字出兵参战。光绪年间,四子部有常备兵员1167名(据《蒙古地志》记载)。

苏木设有苏木章京,相当于满洲八旗的佐领四品官,戴蓝晶石羽花翎顶戴。苏木章京有世袭、公中(选举)之分,只有那些台吉爵位或有功之人经过清廷册封才可世袭。苏木章京受和硕衙门及扎兰之命,直接处理苏木内的事务。苏木章京下设昆都(骁骑校)一职,辅佐苏木章京办理事务,六品官,戴白色珊瑚花翎顶戴。

四子部落旗所属苏木名称,大都依据部族姓氏命名,少数以地理位置、地名或顺序排列命名。以巴仁海图道朗为例,曾有伊和德苏木、宝日努塔苏木、德庆苏木、塔布努特苏木、扎日嘎苏木等。这些称谓则是四子部内不同分支氏族的名称或姓氏。苏木这种兵民合一的组织,既是行政区划,又是军事单位,也是生产群体,亦兵也民。遇有战事披甲征战,太平时期务牧生产,保留了成吉思汗时代的古老的民族社会组织特点。

二、和硕衙门例行职责和族务会议

和硕衙门作为札萨克王爷的办事机构和一旗最高政权机关,其主要职贵内容可归纳如下:

1、处理政务,协调宗教事宜。

2、掌握军机和管理军务。

3、管理境内人口户籍。

4、管理出入境旅蒙商号及税政。

5、管理旗界。

6、主管向苏木、旗民摊派征收各种费用。

7、审理刑事、民事诉讼,审判、裁决案件、纠纷。

8、上报下达各种文件、公文。

9、组织召开例行旗务会议。

和硕衙门每年要召开的例行旗务会议有以下几项:

封印会: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节后召开。封印时由札萨克王爷亲自将札萨克大印置入印盒,用触动就发出“叮叮”响声的锁子锁好,将印盒放入专用印橱内,外加五叉藏式铁锁(每叉有一把钥匙,共五把) ,用黄绸把铁锁包好,在打好的黄绸结上再用火漆封签。然后,札萨克王爷率衙门及下属全体官员举行一跪三叩的端拜仪式后,将封好的印厨交给王爷哈腾(夫人)严加保管,钥匙分别由王爷和大协理(左协理)随身保存。封印仪式后即席会议,总结一年来旗务得失,解决当年没有了结的事务。

开印会:每年春节过后,和硕衙门及下属各道朗、苏木官员给札萨克王爷拜之际召开(俗称拜年会)。届时由王爷率众官吏端拜后,验明封签取出大印,大印算正式启封。然后将大印仍按原样封签,交给左右协理妥善保管。仪式后,开会商讨新年伊始的旗内施政要略等事宜。四子部落札萨克郡王旧印(蒙语和硕塔玛嘎),系狮把银质正方形印鉴,印面镌铸满蒙合壁两种文字,全称“乌兰察布盟四子部落旗札萨克多罗达尔罕昭日格图和硕郡王印”(此印现存于四子王旗档案馆)。印座右侧刻有“康熙二十五夏初”蒙文字样。印总重量为3750克。每次用印由王爷亲自启封,亲自封签。旗内外重要行文,必须盖此印才能生效。王爷大印保管便用极为严格,这也是为了防止部门各职官员舞弊营私和树立王爷的威严。大印由清廷统一监制颁发,丟失毁坏将受到严厉处罚。民国政府成立后,政府新颁各旗新印,四子部札萨克王爷仍适用旧印至解放。

旗务大会:结合每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九的旗庙“甘珠尔”经会召开,旗内各级官员都要参加。会议由札萨克王爷主持,议决全旗税赋摊派等旗内军政重大事务。由于旗务大会与庙会、敖包祭祀结合进行,因此少则七至九天,多则持续十多天。会议膳食由各苏木负担。

除上述例行会议外,临时会议随时召开。

三、和硕衙门及下属官吏名录

根据四子部札萨克郡王旗第七代第八任王爷喇什雅木丕勒执政时期的记载(自1771年至1949年),曾任四子部落旗衙门及下属道朗的官吏人名录如下:

左协理:道布登巴拉、玛瑙希达尔宝、拉木吉、拉西森嘎、杨得格、阿木嘎、德瓦根栋(1949年)。

右协理:这一职务当时没有沿袭记载资料,仅从四子部落旗第十代王爷那木凯道尔吉执政时期有如下延续记载(清同治三年):

德庆道尔吉、朝克巴达尔呼、德力格忠奈、桑丕勒道尔计、贡扎布(1949年)。

管旗章京(总管):德庆道尔吉、达希奇仁、纳木凯、德力格忠奈、德登巴拉(绰号铁圪旦之黄文海)、贡扎布、陶诺日布。

左梅林章京:阿木嘎、德登巴拉、门都巴雅尔、道尔吉斯仁、贺希格达赖、米西格。

右梅林章京:达希奇仁、敖德格尔、扎木苏仁、拉希道尔吉、孟克吉尔嘎拉、贡扎布、达尔罕巴雅尔、宝音乌力吉(俗称二喇嘛,1949年)。

扎兰章京(参领)

巴仁额木纳道朗扎兰章京:甘珠尔扎布、额尔和木苏和、吉布金、贡扎布、敖斯尔忠奈、丹巴道尔吉、拉木斯尔胡格吉勒。

巴仁海图道朗扎兰章京:吉格吉德、巴图纳森、贡布希尔、哈良、孟克吉尔格拉、乌力吉巴雅尔、格瓦拉布吉。

中海图道朗扎兰章京:苏德纳木彭斯格、斑吉日格其、山济扎布、嘎瓦、夏穆、默希格、艾力布。

中额木纳道朗扎兰章京:苏德纳木道尔吉、门都巴雅尔、朝克巴达拉呼、巴拉登斯仁、曲日和木。

四、四子部落旗四个道朗所辖二十个苏木的名称、地理位置、官员人名录:

巴仁额木纳道朗所辖五个苏木,分布在西南部。

宝日尼敦苏木章京:巴拉珠尔

昆都:陶布扎布

华努德苏木章京:日格金巴拉

昆都:道尔吉扎布

夏拉努德苏木章京:宝音陶克陶

昆都:贡其格扎布

尹湛甘苏木章京:乌尔图纳森

昆都:肖森嘎

巴仁好若苏木章京:陶浩

昆都:巴拉吉

巴仁海图道朗所辖五个苏木,分布在西北部。

伊和特苏木章京:乌力吉巴雅尔

昆都:若格吉扎木苏

布尔努古达苏木章京:其格米德道尔吉

昆都:高齐

德庆苏木章京:斯格苏

昆都:陶浩

塔布努德苏木章京:道布庆苏荣

昆都:希日布普勒吉

扎日嘎苏木章京:苏德纳木奇仁

昆都:栋日布巴拉吉

中海图道朗所辖五个苏木,分布在东北部。

浩伊勒朝鲁苏木章京:日嘎金

昆都:道尔吉达瓦

默日格德苏木章京:日米达

昆都:斯仁尼玛

萨日哈勒苏木章京:扎木苏

昆都:斯仁敖道

萨日忽都苏木章京:仁金

昆都:当见

阿古拉苏木章京、昆都名称不详。

中额木纳道朗所辖五个苏木,分布在东南部。

黄格特苏木章京:宝日朝鲁

昆都:朝克巴达尔呼

查干其德苏木章京:拉希道尔吉

昆都:金克尔

中好若苏木章京:曲日和木

昆都:扎木苏

乌和日努德苏木章京:满达呼

昆都:乌力吉巴雅尔

哈达恒苏木章京:拉希诺尔布

昆都:斯仁扎布

上述资料系四子王旗1986年牧区史志会议上取得,虽然是不同年代,不同任期内的人名,但使我们知道了四子部札萨克衙门的机构建制,官员延任概况,也可以了解四子部当年二十个苏木的名称、官员的全貌。在原四子王旗王府档案毁坏丢失殆尽的情况下,全靠老前辈的记忆搜集到这样的资料确属珍贵。

到了1941年前后,四子部人口大量减少,将原二十个苏木又缩减为八个苏木,用数字排列顺序如下:

巴仁额木纳道朗辖两个苏木:

第一苏木章京:巴拉珠尔

昆都:陶布扎布

第二苏木章京:乌图纳森

昆都:肖森嘎

巴仁海图道朗辖一个苏木:

第三苏木章京:毕力格图

昆都:图门

中海图道朗辖三个苏木:

第四苏木章京:扎木苏

昆都:斯仁敖道

第五苏术章京:仁金

昆都:道尔吉达瓦

第六苏木章京:道尔吉敖其尔

昆都:斯仁纳尔布

中额木纳道朗辖两个苏木:

第七苏木章京:色连达利

昆都:乌力吉巴特尔

第八苏木章京:色旺吉日米德

昆都:斯仁巴拉珠尔

四子部经过千辛万苦,经历了大清统一中国旷日持久的战争洗礼,浩浩荡荡迁徙到本地之初,尚有二十八个苏木。按清例每个苏木应有150户正户,所谓正户即夫妇子女四口之家,喇嘛、孤寡不算正户。按此推算,四子部由呼伦贝尔迁来本地区之初,有正户4300多户,部族人口约为13000 多人,可谓一个人丁兴旺的大部落。到了清朝中叶,苏木缩减为二十个,总户数减少为1300余户,人口减少到12000多人。日伪时期,苏木锐减到八个,总户数为1200余户,人口降低到4800多人(包括喇嘛、孤寡)。这些数字与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调查统计的数字相一致。在过去三百多年中,四子部蒙古族户籍人丁如此惊人的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连年的战争、频繁的灾害、几次瘟疫和性病的流行,以及兴黄教而抑制人口增长的恶果造成的;另一方面,清末民初推行“移民实边”放垦政策,使四子王旗大片优良牧场被开垦,蒙古族牧户大部被逼迁到戈壁荒早草原地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又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疫病的流行,形成了人丁减少的恶性循环。新中国成立后,据1983年统计数字,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四子王旗蒙古族人口上升到12639人,已基本上恢复到迁徙到本地区初的人口数。

五、四子部落(旗)王府办事机构

四子部落旗札萨克郡王的府邸称王府,王府设有管理王爷饮食起居及家人生活的办事机构,称宝日桑(意为总务处)。

排生达:满语,意为管家,是宝日桑的总负责人,其职责主要是管理王府的礼仪、财物及一切总务事宜。其职衔权力与管旗章京相当,也是二品红珊瑚孔雀羽花翎顶戴。

担任过这-职务的人员有:

得力格忠奈、塔布嘎、敖斯尔忠奈、贡其格巴拉

陶格尔布、贡布扎布、锡日丹斯仁、依希宁布

库达:满语,意为典仪司,隶属于排生达,其职责是管理王府文件、档案和佛事。

担任过这一职务的人员有:

迪嘎尔吉、拉特嘎、丹巴道尔吉、吉利、苏嘎尔

达希斯仁、桑岱、贡布扎布、额尔登朝格吉勒

包依达:满语,意为保管员,隶属排生达,负责管理王府、骑乘、车辆、服装等。

担任过这一职务的人员有:

拉布腾扎木苏、桑岱、其仁、达木林扎布、贡其格章森

章茂:满语,意为伙食管理员,隶属排生达。

担任过这一职务的人员有:

苏德纳木道尔济、其仁、其仁道尔计

丹巴、桑岱、斯仁敖尔布、帕拉玛

宝日桑笔贴式:蒙语俗称王给因毕协齐,意为王爷的文书、帐房。

担任过这一职务的人员有:

李德尔、德力格、达木林扎布

王府卫队:由30名武装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王府的警卫和王爷的安全。王爷另有贴身随从四名(即贴身保镖),家眷随从四名。

担任过王府卫队长的人员有:

阿迪雅、巴拉登希日布、达木林扎布

根据上述记载将四子部札萨克郡王旗王府、和硕衙门及下属职员隶属关系列表如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