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存与繁衍之外,对未来的好奇与窥探亦是人类的某种本能。当科技浪潮逐步改变人类生活时,一种基于对未来科技的猜想而建立的科幻(Sci-Fi)文化也因此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科幻电影开始聚焦于酷炫黑科技,并认为高科技一定会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这并不是科幻文化的全部,信奉“High tech, low life”的“赛博朋克”一族反而认为:科技进步不仅不会有益于人类,反而会致使社会秩序崩坏,对人们的普通生活造成伤害。
说起赛博朋克(Cyberpunk)这个名词,论其含义不难发现,这个词其实是由“Cybernetics”(控制论)和“Punk”(朋克)所组成。
Cybernetics(控制论)是指一种研究事物控制系统的跨学科方法,简单地说,咱们现代社会所研究的心理学、生理学、通讯学、语言学、人类学、数学等众多领域的理论核心便有“控制论”影响。
而Punk“朋克”呢,原意其实是指上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兴起的一种摇滚音乐。由于该类型音乐带着浓烈的个人宣泄性质,所以其风格也通常与暴力、颓废、狂野等主流审美进行强烈冲撞,甚至时而还会带上政治讽刺的意味。
因此,以Cyber-为前缀,加上punk词根,一个具有颠覆性的词汇“赛博朋克”便在1980年,美国作家布鲁斯·贝斯克所著的短篇小说「Cyberpunk」正式问世。
与传统的科幻世界观不同,赛博朋克式的未来世界,其画风并非干净整洁,具有科技感;崇尚“赛博朋克”的人们觉得那将是一个粗糙的、工业的,甚至阴冷的社会。诸多艺术家、导演也陆续利用电影作为媒介,调取赛博朋克世界的某些元素,在给人们带来极具视觉冲击和享受的同时,也警示着人类进行辩证的思考。
虽然1982年电影《银翼杀手》惨遭滑铁卢,但时隔两年后,“赛博朋克运动之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便凭借小说《神经流浪者》(Neuromancer)一举获得雨果奖、星云奖以及菲利普·狄克奖等科幻小说界的三大奖项,正式开启“赛博朋克时代”。
随后,基于赛博朋克世界观所诞生的作品便不胜枚举——电影《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阿丽塔》动画《阿基拉》以及游戏《晶体管》等等。
然而,近些年赛博朋克文化作品的诞生已然成为主流文化的事实,却与赛博朋克充满叛逆元素的“非主流初衷”形成了一种冲击与对比。细细想来,的确是一种充满趣味的变迁,更是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
关于“赛博朋克”文化,它的确传递这我们对于现代社会和人性的些许思考,但科技发展的步伐却不能因还为到来的科技幻想而停止。最后,你会发现,无论每部赛博朋克电影的元素各不相同,但结局仍旧充满希望,也许这就是继赛博朋克之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