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贾康,195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封面新闻记者 薛维睿 李强
贾康曾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十余年,如今作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他仍然繁忙地参加财经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按照他的话说,“终于超脱地定位于纯粹的学者而继续求索,意想发挥一点‘余热’。”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行过程中,贾康一直致力于财税体制改革及其与整体改革开放配套的研究工作。他是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奖的获得者,被称为中国最真诚、坚定的公共财政理念的推行者,曾先后多次受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为“中南海问策”。
回首人生数十载,贾康感慨:“人不能选择所处的时代,但时代在选择人。改革决定中国的命运,当然也在总体上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并要求我们作出积极的回应。”
“欣逢大时代,意气论兴亡。”贾康说,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看到了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伟大民族复兴的曙光,也使每个人获得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难得机遇。
“常州经验”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1977年被贾康看作“最好的时代”,恢复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1977年第四季度入考场,1978年春贾康如愿以第一志愿进入北京经济学院,四年后以各个学科全优的成绩毕业,进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过去“工农兵”的生活都体验过,贾康由此对社会情况特别是“底层状态”有直接的了解。“务实”成为他对自己的内在要求,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研究时,他总时时提醒自己,“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不能高坐庙堂、空谈清谈。”
1984年,为了解改革开放后的现实经济运行状况,贾康只身前往江苏调研。
在外面转了快两个月,贾康深入走访了几个城市的财经管理部门,去了十多个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目之所及,改革开放以后的江苏农村,一些生机勃勃的“乡镇企业”在发展,而城市里的国营企业,正在面临转轨过程中的阵痛和困难。
在调研期间一次会议中,贾康了解到常州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方法,感觉正是切合现实值得总结的经验。他同时敏锐地意识到,预算外资金管理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调研结束以后,贾康写下关于常州预算资金管理的调查报告。
这份调研报告引发了后来被称作“常州经验”的工作推广,成为财政系统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代表性经验之一。
论文以综合财政为视角,奠定了“三(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而二(预算内、预算外)、二而一(预算内)”总体思路的基础。1996年,“三而二”框架被确立;2012年,国家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推进到“二而一”。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口径预算”,并落实于我国新修订的《预算法》和具体预算管理工作之中。
推动财税改革
首提“分税制”改革思路
1985年,贾康在财政部科研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科研所副所长。2001年,出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是财政科学研究所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一位所长。
财税改革作为经济改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贾康一直是其主要推动者之一。
1994年1月1日,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实施。这项改革在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基本关系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贾康是最早提出分税制改革思路研究者中的代表人物。在分级财政的文献检索中,贾康是最早发表“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为题的文章的学者。在分税制相关的大量文献里,贾康撰文数量也最多,可以在知网上搜索到300余篇。
回忆改革初期,财政实行“分灶吃饭”已经差不多十年。1986年,贾康率先提出,“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必须改变“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
“这种预算管理体制早期的正面能量,已经发挥殆尽,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造成了不少严重困扰。比如地方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又搞地方保护、市场割据、诸侯经济和重复建设。对企业减税让利已到极限,但企业仍然活不起来,同时中央财政吃紧,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已经比较明显。”
确立与坚持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思路,贾康撰写了多篇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1990年,贾康《分税制改革与中央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一文受到时任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王丙乾的高度重视,写下了长长一整页批语。1990年12月,国务院正式提出,在“八五”期间有计划地实施分税制。
分税制改革开始后,贾康又持续不懈地深化研究。
2012年前后,分税制再次置身于社会舆论的漩涡,贾康多次表示要“坚持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对于1994年改革的质疑甚至抨击,贾康提出了明确的观点,“最基本的认识是,不能把1994年以后出现的问题,板子打在分税制改革身上,那就是打错了地方。”
贾康因此被称为“最坚定的财政分税制改革推行者”,他后来在各种场合呼吁实行扁平化改革,以进一步推进省以下分税制改革的落地。
贾康与白景明合作的《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一文,于2003年获得中国最高经济学荣誉“孙冶方经济学奖”,颁奖词中,称贾康为“中国最诚实、坚定的公共财政改革理念的推行者”。
“计利当计天下利”,回忆改革一路前行,贾康认为自己和不少同道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情怀。
“中南海问策”
寻求改革创新最大公约数
2002年至2017年,贾康曾先后多次接受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邀请参加经济工作座谈会,为国家经济工作出谋献策,因此,他也被媒体称为“中南海问策”。
贾康说,所谓“中南海问策”,应是朱镕基总理在其任期内首创的做法,邀请经济学者到中南海,参加由国家领导人主持召开的经济工作座谈会。
“2002年6月,我和其他专家学者受朱镕基总理之邀,前往中南海谈经济工作。会议开了一整天,中午还破例让我们在中南海的食堂吃饭。”贾康说,在那这次座谈会上,他提出中国发展很快,比过去富有了,但从实力来说还不是强国,“要走向强大,就要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攻坚克难。”
从2003年开始,在温家宝总理在任期间,贾康几乎年年都会受邀参加了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有的时候一年参加三次,年初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年中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到了三四季度时候,还会有经济研讨专题会议。”
2006年到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连续两年召开经济工作研讨会议,每次有四到五名经济领域专家、学者参会,贾康也在受邀之列。
让贾康最为感慨的是,为了促进科学决策,国家领导人非常愿意听取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每位领导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为中国的改革创新殚精竭虑,都努力广开言路、汇聚众智,寻求改革创新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