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保底票房是什么?

——————————

发行方对出品方进行票房保底的例子有很多,出品方对投资人进行票房保底的情况倒是非常少见,切记留心观察。

——————————

在电影行业中,“保底发行”这个原本生疏的电影术语也随着行业的蓬勃发展而被人们熟知,今天就简单聊聊这一概念。

​票房保底发行,就是发行方对于出品方的票房承诺:对于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出品方,如果超出,那么分账比例则对发行方更有利。

​这里有两个名词,「出品方」和「发行方」。

出品方,是电影的投资者,也叫投资方,决定影片的风格、种类及市场走向,通过前期对电影市场的调查,考察类似影片的市场是否有前景(票房情况、受欢迎程度、续集的可能性等),以此来决定是否值得投资出品该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资方即出品方便开始聘请制片人、选剧本、拉赞助商等,进行电影制作。

而发行方,主要职责是将制作好的电影推向市场,做拷贝、申请密钥、排档期、把拷贝寄发影院、做宣传、购买广告、谈判分账比例、跟院线签合同(这一步大多是中数代签),以及在全国各地的影城做活动、做宣传、定制影城的广告位、盯排场、做监票等等。

——————————

​发行方对出品方的电影进行票房保底既可以发生在电影开拍前,也可以发生在电影初步拍摄完成粗剪之后。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战狼2》,发行方北京文化在影片未开拍之前就进行了票房保底,而另一家发行方启迪影视则是在看完粗剪的影片之后,才参与到保底中来。

​票房保底发行其实是发行方的一种“赌博”,风险巨大。成功的例子不少,失败的也很多。比如5亿保底《心花路放》最终票房11.69亿,2亿保底《大圣归来》最终票房9.56亿元,20亿保底《美人鱼》最终票房33.89亿等都是成功的例子;而失败的例子如,万达10亿保底的《一步之遥》票房只有5.1亿,博纳影业10亿保底《封神传奇》最终票房低至2.83亿,10亿保底的《叶问3》票房只有7.7亿,更是传出票房造假的消息。

​可以说,电影票房保底把风险过多的转移到某个环节、某个公司身上,最后的收益、风险是很难匹配的,导致大部分保底都以失败告终,并不会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

——————————

​然而除了上述电影发行方对出品方进行的电影票房保底外,最近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票房保底:电影出品方对电影投资个体进行的票房保底。

在某影片的一条合同条款中,明确说甲方保证保底票房2亿人民币,如果未有达到2亿票房保底线,则由甲方补齐票房差额。

一般来说,电影出品方吸引个体投资人进来一方面是为了提前对电影进行宣发,而另一方面是可以加速资金周转,为下一部电影拍摄做准备。并且,只有在票房成绩出来后才能进行分红,所以对于承诺收益,或者日返利月返利的,都不建议尝试。而对于像这种出品方对电影投资人进行票房保底保证的,更是无法理解,因此还需留心观察。

——————————

​​​​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