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让他干了这件事
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的作者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其18岁入宫,20岁左右去世,留下了绝笔之作《千里江山图》。
有的研究人员声称:王希孟简直“就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因为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史料记载。《千里江山图》是其存在的唯一凭证。
死因成谜, 一生只画一幅画, 却火了一千年。王希孟这个名字包含了太多人们对于天才的惊叹和早逝命运的叹息。这个神秘的天才少年,引发后世人们无限的探寻。
画家陈丹青这样说到:“王希孟在最好的年纪出生在了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其提笔画《千里江山图》的时候,正好18岁。大几岁或小几岁都不可能有《千里江山图》,只能说是上天让他干了这件事情!”
王希孟画像,陈丹青先生觉得他应该是一位美少年
画用整绢一匹,画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渔村野市间于其中,并描绘了众多的人物活动。用传统青绿法,用笔极为精细,在兰绿色调中寻求变化,为千古青绿之杰作。
此画作为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使用矿物颜料,以蚕丝为载体,历经千年之后,如今只要打开画卷,就容易损伤画作原貌,美丽又脆弱。因此连内部的研究人员,都很难一睹其真容,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这幅画全卷的公开展出,迄今也只有4次。
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猜测,在王希孟进行绘制这幅画之前,在北宋疆域内有一场较长时间的游历。 一边游一边画,放在现在,应该是个才气与勇气兼备的探险旅游博主了。
王希孟的探险之旅
一艘商船缓缓穿过汴河,这是北宋的都城,河岸酒肆、商贩、桥梁、船只、房屋,皆是一派繁华景象。一个青袍少年站在船边,背着一个箱笼,装满了白色的空画卷,他无心观赏这繁华的市井风光,陷入思绪之中。
这个少年就是王孟希,在进入宫廷画院的考试中,王希孟挂科了。宋徽宗是个极其严格的老师,遂派王希孟去当时的中央资料档案馆“禁中文书库”,负责誊写文书、整理资料。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死心,挤出时间画画,逮到机会就给宋徽宗献画,帮他献画的则是当时的北宋权臣蔡京。于是便有了后人所说的“没有蔡京,可能就没有王希孟”。
经过蔡京的多次提拔,宋徽宗终于注意到了这个有天分的少年,并亲自教其作画。
而这次游历,正是少年王希孟所接到的一份极其重大的任务,他要将这大宋江山在笔下绘制出来。不出半年,《千里江山图》便问世了,当时的王希孟仅有十七八岁。
一路往东,王希孟抵达了江南地区。
江南水乡,水陆交汇,“南船北马”在此时体现的格外明显,一座木制桥梁横卧水波之上,桥中间还建造了一个十字廊,上下两层,上层供人们赶路,下层可供人们休憩纳凉。该长桥的原型极可能取自于今江苏吴江的垂虹桥,桥中间的亭子即垂虹亭。
一路南下,沿路是大江大湖,宽阔的水域耸立起连延不断的高峰。结合现代地图和北宋当时的疆域,王希孟所到的地点可能正是在江西鄱阳湖和长江口附近。
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王希孟登山庐山之中,反而看不清庐山了。
但这自山腰垂直而下,磅礴之势的瀑布倒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和他在福建仙游见过的双瀑在脑海中结合到了一起,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画中的四叠瀑和双瀑,则是结合庐山三叠瀑和福建仙游九鲤湖的双瀑而成。
青绿山水巅峰之作
整幅长卷徐徐展开,画中峰峦叠秀,江河浩荡,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也有乡村野墅、市井繁华。“有诗意、有理想、有野心,这几乎就是宋徽宗梦中的锦绣河山了!”
倘能亲临现场,还能看见画卷上竟闪耀着莹莹绿光!
画师用蓝铜矿和孔雀石,研磨的石青、石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颜色未褪却分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如此夺目的旷世杰作,难怪后人赞叹:“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如何展现千里江山呢?王希孟选择了长卷。
因为唯有长卷才能展现这千里江山的气势,但近12米的长度,对于这个不满18岁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非有精巧的构思和深厚的功力不能及。
希孟将群山分为了七组,每一组的表现形态各有特点,景色富于变化,没有一处重复,整个结构既严密紧凑又疏落有致,无论截取哪一段,都能相对独立的构成一幅画。
王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连绵起伏的山势,浩渺的江河湖水,人物、树木,无不精细到绝妙,“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
那是怎样安静的内心才能画出如此“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画面?
一个18岁的天才将宋代绘画的工整和精细发挥到极致,将万里江山以“不动”制万千变化于笔端,以青绿相间于赭石,将青和绿调和得明艳又不浮夸,画面似乎是写实的,将想象里的最好的江山描绘得如同真实,又是遥不可及的真实。
在每一组景色的交界处,均会有桥、舟、小径将两端连接,山穷时水现,乘舟可渡,而山险时,则有小径可达,可以真确的“游走”在画里。
完美的衔接,王希孟把这江山千里变成了咫尺之趣,营造出了一个构思精巧绝伦的空间。
千年不变的色彩
《千里江山图》千年不变的色彩,归功于它所使用的天然矿物颜料。色泽沉着艳丽,色质稳定自然,能够做到上千年仍保持色彩的纯正。
王希孟所主要使用的矿物颜料正是这两种:石青、石绿。
这种矿物颜料在缺乏开采条件,探寻矿产不易的古代,不仅极为昂贵而且十分稀有,都是其中宝石级别的上品。
而且其制作的工艺也极为的复杂,需要精准的步骤和长时间的人工操作。
但颜料制成之后,要将这些天然矿物颜料上在绢本上,也是极其考验画家技巧和耐性的。
天然矿物颜料不易粘附在绢本上,每当完成一层上色,就需要用矾胶水将其固定,再进行下一次的上色。所谓“三矾九染”指的就是繁复上色过程,而如果使用不慎,就会造成颜料粘连、混色,甚至毁掉整幅画。
青绿山水画的作画步骤分为起稿、落墨、罩色、上色、复色、固色。除起稿之外,其他过程都是多次反复进行。
近千年后的回望
画成,被徽宗赐给了当时的宰相蔡京。于是蔡京的一段题跋,成了王希孟唯一的记载。
《千里江山图》成为了他唯一传世的作品,也成了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在此之后,水墨山水画成为主流,青绿山水画和王希孟的逝去一起,逐渐没落了。
这位天才少年画家,将这凝视山河的一眼,用不朽的青绿之色封存了近千年。
而经过了九百多年的时光,《千里江山图》每一次展开,都会让颜料剥落,造成损害。一百年中仅有四次展出,故宫门外排起长队,排队五小时,人们驻足观赏时间却只有五分钟。
短短的一瞥,我们极难能够长久驻足,去细细体会到王希孟笔下的江山瑰丽之美。
对于绘画,他有去探索真实山水的勇气,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己见,挣脱规则的束缚。
王希孟的世界里,一定有着无限辽阔的雄伟之图,这难以想象是18岁偏偏一少年笔下的画面,更像历经了人间无数的豁达之人的平静画面,哦,不,或许是一个天才的世界里只有这样纯净的画面,因为他没有经历,没有被污染,没有变得世俗,没有一点儿的嚣气,天真的艺术家才是世间最难得的。
天才死亡之谜
可是如此一个奇才,缘何史料之寥寥不可察?缘何忽然离世而无记载?
他的死,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王希孟身体过于羸弱,因病离世;二是其后上呈《千里饿殍图》惹怒了徽宗,便将其赐死。
宋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时下谕赐死王希孟,希孟恳求见《千里江山图》,上允。
当夜,不见所踪。上甚惊疑之,遂锁此图与铁牢,不得见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迷踪,可叹世人不得而知也。”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绘画史上,有不少人因画功了得而使统治者龙颜大悦,升官发财,但亦有很多不得统治者的心,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自古皇帝歌颂褒奖而恨针砭,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千里饿殍图》,有,那又是何等一个惨烈?王希孟的静好岁月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思考?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关注微信公众号琴棋书画APP,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