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火箭军跨越式发展的光辉历程——访火箭军导弹专家杨承军教授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实现强军梦想 战略火箭军跨越式发展的光辉历程 ——访火箭军导弹专家杨承军教授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实现强军梦想

战略火箭军跨越式发展的光辉历程

——访火箭军导弹专家杨承军教授

不忘初心逐梦路,高扬战旗再出征!近日,我军火箭军某部在西北高原地域的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利用野外驻训时机,组织官兵徒步拉练来到青海省原子城纪念馆,感悟“两弹一星”精神,追寻强国兴军征程。

青海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因孕育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而被世人誉为“原子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都诞生于这里。1993年,基地退役后整体移交青海省,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主动退役的核武器实验基地。2005年11月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逐梦之路,荆棘遍布。行走在山峦起伏的海拔3500米的青藏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犹如一道道光剑,灼烧着裸露的每一寸肌肤。高原缺氧,长时间行军,官兵的体力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一路跋山涉水,一路风光无限。沿途的油菜花开的那么鲜艳茂盛。可谁曾知,60年前,眼前的花海绿洲只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绝境”。基地建设初期,官兵前辈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生存困境,他们拔茅草苫房顶,自己动手挖防空洞,造半地下的干打垒式房子,吃半生不熟的青稞面馍,喝溶化的雪水和冰水。他们为了祖国的核事业不怕吃苦、艰苦奋斗,正是因为他们这种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才有了后来的“两弹一星”精神和强大的战略火箭军。

抵达原子城纪念馆,站立在庄严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前,火箭军官兵思绪万千,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毛主席的那句话:“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幕幕生动的场景,让官兵们再一次走进那段艰苦卓绝、燃烧激情的岁月。精神上的强烈震撼与心灵上的纯净洗礼,也使大家对“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军人使命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神圣的誓言响彻蓝天,忠诚的热血映照党旗。参观结束后,官兵们在纪念碑前集体宣誓,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是对老一辈革命英雄伟大奉献的回应,也是新时代火箭军官兵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矢志强军征程的坚定决心。

杨承军教授,火箭军核战略专家、核战略专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杨承军教授,请他就火箭军——这支我军维护国家安全、世界和平的重要战略力量的建设成长,谈谈他心得体会和军旅感悟。

说到这个话题,杨承军教授感慨万千:作为一入伍就在火箭军(原第二炮兵)服役了47年的老兵,今天是我入伍五十周年,亲眼目睹并切身经历了火箭军辉煌的建设发展历程,对于火箭军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深感欣慰和自豪。杨教授告诉记者,虽然火箭军机关成立于1966年7月1日,部队组建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是我军其他军种的小兄弟,但是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特别是是在当年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火箭军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石,成为我国大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支能够有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战略力量。

杨教授说,当前发达国家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已经到了第六代,他们正在服役的是第三、四、五和第六代,第七代正在研制当中。由于中国的导弹武器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晚,科技水平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战略导弹武器的发展,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迄今,已经发展了四代,其中第一代基本已经完全退出来现役,如东风一、二、三、四、五号导弹等;第二代和第三代正在服役,如东风二十一号系列,东风三十一号系列、东风二十六号以及东风五号B和C等,还有一些中近程导弹改进型、巡航导弹等;第四代目前正在研制中,如东风41号导弹、部分第三代导弹武器的改进型等,在第四代导弹中,其机动作战能力、命中精度、反应时间以及自身生存防护能力等,也都得到了新的提升。由于我们的导弹核武器技术完全走的是“自力更生”的道路,实现的是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正在研制试制的第四代核导弹,与美俄正在研制的第七代核导弹在总体技术上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某些技术、材料和工艺上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发展。可以说我国火箭军的每一步成长都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第二炮兵成立后,对每个导弹武器型号的立项和研发,到导弹阵地的选址定点,很多都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圈定和批准的,周恩来总理也曾经多次亲临试验现场,并做过具体指示,还将现场的具体情况及试验结果向毛主席直接汇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量运用于导弹武器系统,取得了举世触目的辉煌成就。相信在数日后的庆祝建国7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受阅的火箭军官兵及其武器方阵将会给全国人民带来更多惊喜。

杨教授谈道:导弹武器的发射成功概率是衡量导弹武器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目前,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战略导弹的发射成功概率是90%左右,俄罗斯是86%左右,而我国是92%左右,可见,我国的发射准备有时可能用时略长,但更加稳定和可靠。

回顾这第二炮兵部队成立之初,部队当时装备的是第一代导弹武器,那时的武器系统庞大,车辆装备众多,营是基本火力单位,要发射一枚导弹,需要数百人进行指挥、操作和保障。而现在上述情况早已不复存在。

火箭军第一代导弹武器,基本上都是实行的基本阵地作战,这些阵地的施工周期长、暴露因素广,参加官兵多、行动目标大。如果发达国家使用先进的卫星侦察技术并对我实施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那么我们的生存概率将是非常低的。但随着火箭军综合军事优势的明显改善,上述情况已经完全不复存在。

杨教授谈到,在上个世界九十年代初41天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对伊拉克进行了38天的地毯式轰炸,但是伊拉克58%以上的“飞毛腿”导弹却完好无损的得到保留。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进行了有效伪装,伊拉克把很多油罐车伪装成为飞毛腿导弹发射车和运弹车,二是得益于机动,使美军无法准确确定目标。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即我们第二代的导弹武器朝着机动化的方向发展,也必将有效提升我军导弹武器的生存能力,并易于达成作战行动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同时,我们也研发了新型的伪装和加固材料,使我们部署在基本发射阵地及坑道、洞库内的武器装备抗打击能力也得到了根本提升。

杨教授介绍,我军导弹武器的推进剂也得到了很大改进,我军的第一代导弹都采用的是液体推进剂,这种液体燃料的腐蚀性很强,对于贮箱、连接软管、特别是密封圈的腐蚀性很大,如果对导弹进行了加注,所保存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不发射,就必须将这些氧化剂和燃烧剂泄回,还要对贮箱和管路进行清洗和烘干。而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战斗部的数量也得到了增加,大幅提升了武器的突防能力和毁伤威力效能。

杨教授说,在当前的国际社会中,美国和俄罗斯仍然是无可比拟的超级核大国,他们的核弹头数量依然相当惊人。按照目前他们各自公布的数字,美俄双方目前都近有6000枚左右的核弹头。但是在实际上,他们所拥有核弹头数量远不止于此。目前美国的实际核弹头数量是9700多个,俄罗斯是14000多个。这是因为,核武器共有四种状态:一是待发状态,头体结合好并处于临战状态,二是头体结合状态,但未处于射击诸元状态和射击瞄准,三是头体分置状态,四是核弹头处于封存状态。杨教授谈到,多数人对于核武器的几种技术状态不甚了解,因此,美俄此前所说的减少核武器,并非是真正销毁,而是被封存了起来,一旦需要,随时拿出就可以使用。

核导弹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武器,无论是处于保存状态还是戒备状态,都需要突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维系,因此,将核武器数量应当保持在合理的区间,既能有效捍卫国家安全,也能避免无谓的消耗和浪费。当然,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和我国面临安全风险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为了有效维护国家核安全,适当发展核武器的数量规模,让其一定数量保持着一定的戒备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杨教授对记者说,中国的战略核武器在数量规模上无法和超级大国相比,但是我们的核武器非常可靠、可信和有效,有关国家不要妄想对中国进行核威慑,因为中国历来不是被吓大的;更不要妄图与中国打核战争,否则只会引火烧身、自取灭亡,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够战胜一切敢于以核来犯之敌的意志、决心、手段和能力!(《祖国》记者杨晨 文/雷柱)

关注祖国改革 聚焦时政热点 重温红色记忆 传播革命精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