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现一珍稀动物,像猫又像虎,无固定“房子”能咬死一头狼

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阿里是世界屋脊的屋脊。位于阿里的冈仁波齐,直冲云霄,气势磅礴,被称为“神山之王”;玛旁雍错在冈仁波齐峰之南,湖水透明,风景秀丽。

西藏生物影像调查机构,对西藏阿里地区冈仁波齐以及玛旁雍错附近的生物,进行的影像调查时,发现了许多珍稀的鸟类、昆虫、两栖爬行等野生动物,让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调查,发现了一种珍稀动物——猞猁。

null

这一调查发现,证明西藏阿里地区也有猞猁种群生活。猞猁是珍稀猫科动物,也是国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常常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不过,它没有固定的“房子”居住,而是喜欢四处流浪。

01像猫又像虎,耳尖上有两撮毛,身上斑点有利于隐蔽与觅食

猞猁外表像猫,却不像猫咪那么温柔,体型远大于猫,而是一种中型猛兽,一只成年的猞猁体重15-30千克左右,体长80-130厘米,尾长16 -23厘米。一般小动物见了都不禁瑟瑟发抖。

猞猁身体粗壮,四肢粗长,但是十分矫健;尾巴很短,尾巴末端有黑色的毛。猞猁身体上的皮毛呈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或者是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脊背的颜色较深,呈红棕色,中部毛色深;腹部淡呈黄白色。

null

身上或深或浅点缀着深色斑点或者小条纹,这让它看上去也很像老虎。这些斑点是有用处的,有利于它在遇到危险时隐蔽起来;同时对它觅食捕食有所帮助。

最有趣的是,猞猁两只耳朵的耳尖上,长着两撮黑色耸立的簇毛,让它看上去更威风凛凛,这也是它最鲜明的造型。一双棕色的眼睛,隐藏在毛发下,锐利又危险,看见猎物时,变得更锐利。耳壳和笔毛能够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运动,有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失去笔毛就会影响它的听力。

猞猁的两颊有下垂的长毛,具有2-3列明显的棕黑色纵纹,腹毛也很长。猞猁的毛发长而密,冬季大爪子上包被着长而密的毛茸茸的兽毛,起到御寒作用。当它在厚厚的积雪中移动,爪子上的毛相当于“雪靴”的效果。

null

02无固定“房子”四处流浪,既可以几天不动,也可以连续跑十几千米不停歇

据了解,猞猁是喜寒动物,分布在我国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河北等地的山区,不过如今很多地方的野生珍稀猞猁都已经消失。或许是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猞猁的身影难得一见。所以在西藏阿里地区能够拍摄到猞猁的影像资料,十分珍贵。

猞猁这种像猫又像老虎的珍稀动物,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栖居,天生爱自由,喜欢独来独往。它以岩石洞与树洞为住所,不过不会一直住在一个地方,没有固定的“房子”。它的听觉、视觉十分发达,不仅跑得快,还会游泳、爬树,简直是运动小能手。

null

猞猁是夜间的猎手,白天它会在岩石上懒洋洋地晒太阳,到了夜间,开始捕食活动。它的耐饥性很强,不畏严寒,可以在一个地方静卧几天不动,也可以连续跑出十几千米不停歇,耐力很好。如果动物界举行马拉松长跑,它能不能拿冠军呢?

每日的晨昏时期,它们的活动最为频繁,而活动的范围要看食物的丰富程度来定。它虽然没有固定的“房子”居住,不过领地意识蛮强的,它有占区行为,和固定的排泄地点。

null

03猞猁捕捉猎物有一套,冬季会将吃剩的食物“冷藏”,能将一头公狼咬死

猞猁一般以鼠类、野兔等为食,有时候也会捕猎小野猪和小鹿、旱獭野鸽和雉类等各种鸟类。除了捕猎小动物,还喜欢捕杀狍子、击麝等中大型兽类。

在自然界中,为了生存,每一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技能。猞猁捕捉猎物时讲究方法,会接住石头、大树隐蔽自己,埋伏起来等待猎物进去它的捕猎范围。它会在一个地方蛰伏很久,当猎物走近时,出其不意跳出来捕捉。

如果不能一举成功捕捉到猎物,它也不会穷追不舍,而是继续蛰伏,耐心等待下一个猎物的到来,直到捕捉到食物。

null

据专家野外观察,在冬季食物短缺的情况下,聪明的猞猁会将捕到的猎物“冷藏”起来,吃剩下的肉,埋到雪中,饿的时候再取出来食用。尽管猞猁很能挨饿,但是它每天需要消耗1-2.5千克肉食。

猞猁的勇猛程度,不亚于老虎,但它也有害怕的动物。雪豹、熊等大型猛兽是猞猁的天敌,如果不小心撞见了狼群,也会被追赶、包围,难以逃脱,成了狼群口中的食物。不过,猞猁的性情狡猾谨慎,当遇到危险时,会逃到树上躲避,还会躺倒在地装死。

null

虽说猞猁害怕遭遇狼群的袭击,但也有过猞猁咬死一头狼的记录。从一个红外摄像头记录的影像可以看到,一头公狼遇到猞猁,上前挑衅,但猞猁不为所动。公狼尝试几次之后,正要离开,却遭到了猞猁的突然袭击……

不久之后,森林保护人员发现一头死亡的公狼,从它身上的牙齿印来看,死于猞猁的可能性极大。由此可知,猞猁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打得过一般体型的狼。

结束:猞猁与狼,谁更厉害?

猞猁性情狡猾谨慎,捕捉猎物的时候,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蛰伏等待,捕捉,不会穷追不舍。而狼捕捉猎物也讲究方法,不会蛮干追击。猞猁害怕遭遇狼群的围攻,但单打独斗时,不一定会输。你觉得,猞猁对比狼,哪个更厉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