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药的发展史,蒙古西征靠火药征服了半个欧洲!

本文转载自"枕边文化"

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是一种早期的炸药。它是由火花、火焰或点火器材引燃,能在没有外界助燃剂的情况下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燃烧的药剂。燃烧时放出大量的气体和热,因它是武器发射的能源,故在军事上又称为"发射药"。

火药的发明要从火说起。有史以来,火攻在人类战争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孙子兵法》十三章中就有一章专论火攻,《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一生擅用火攻。但有系统、有效率地使用火器,并且赖其维系了整个帝国生存的,首应归于公元7世纪时发明的"希腊之火"。它是罗马帝国的秘密武器,使罗马帝国在与土耳其回教帝国的战争中取得了非常有利的位置,也因此罗马帝国可以称霸欧洲长达百年之久。在当时这已是相当厉害的武器了,因此这种武器在西方国家影响很大,西方的历史学家都把它当作是西方火药的鼻祖。

null

所谓"希腊之火",据传是一名希腊建筑师在君士坦丁堡围城战时发明的。它是一种燃烧物质,这种物质呈液态或半液态状,通常以管子喷射,比水轻,在水上会快速扩散,在引燃后可以持续燃烧,很难扑灭,相当于现代的烧夷弹。

"希腊之火"还算不上真正的火药,公认的火药起源地是中国。

火药是用硫黄粉和木炭粉以及硝酸钾混合而成。在西方国家,13世纪前他们并不知道有硝的存在,他们对硝的认识来自阿拉伯人。火药的主要原料大约是在公元8—9世纪时由中国传到了阿拉伯、波斯等地。在12世纪后,阿拉伯等国的文献上才提到硝石。阿拉伯人称它们为"中国雪",波斯人则称它们为"中国盐"。

火药是中国的发明,这是无可否认的。在西方关于火药公认的最早的记载是由英国修士罗杰·培根在公元1242年左右写的《论艺术与自然的奇伟力量》。

null

关于火药究竟是怎样传到西方国家的,历史上曾有多种说法。其中的一种观点认为是蒙古西征将火药带到西方。蒙古西征共有三次:第一次蒙古西征发生在公元1219年,攻打的是俄罗斯钦察部及印度河流域北部,1225年返回蒙古;第二次西征是在公元1235年,大军下莫斯科,败东欧联军,前锋直逼维也纳近郊,窝阔台病逝后,军队于公元1242年班师回朝;第三次西征是在公元1252年,当时进攻的是近东一带,10年内灭木剌及黑衣大食,下巴格达,入叙利亚。第一次西征时间过早,与欧洲也没有直接接触;最后一次则时间过晚,不合理;因此很多人都认为第二次西征就是火药传入欧洲的时期。

虽然在此期间可以肯定蒙古接触过火药,但蒙古族是个游牧民族,因为战争,当时的人们已经流离失所,根本没有更多精力制作和储备火药,再加上他们不具备长途补给能力,因此,蒙古西征时火药传入欧洲的说法依旧不可信。于是有人提出是胡商将火药带到了西方国家。这一说法相对较为可信,阿拉伯人在经商的同时难免与火药有接触,于是将火药带回阿拉伯,然后传到西方。

早期的火药威力有限,因为硝的比例不够高,培根的第一份火药配方中,硝的比例只占41.2%。中国早期火药配方中,硝的比例也只占60%左右,都远低于现代配方的75%的含硝量。硝的比例越低,产生气体的量就越低,爆炸威力自然也较低。

null

除了军事用途外,火药在民间的应用进展缓慢,一直要到17世纪时才用来采矿或开隧道。公元1627年在匈牙利的雪姆尼兹,火药被用来采矿,公元1679年,法国用火药来开掘马勒帕斯隧道。19世纪下半叶在爆炸物质的研究上是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各种更有效的爆炸物一一出现。火药作为枪炮推进剂和弹头装药的角色被无烟火药和黄色炸药(TNT)取代后,它才逐渐步入历史殿堂中冷清的一角。但我们依旧不能否认火药的出现是伟大的,因为它,我们才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