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宣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93-08-31)

1993年8月3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宣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

1993年8月3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宣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目录

前言

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 台湾问题的由来

三、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四、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其阻力

五、 国际事务中涉及台湾的几个问题

结束语

正文

前 言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 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 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 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 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

台湾问题的现状如何? 症结何在?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与主张是什么? 为了便于国际社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有必要就下列问题加以阐述。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 台湾古称夷洲、流求。 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著述,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 公元三世纪和七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 进入十七世纪之后,中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 十七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十万人。 至公元一八九三年(清光绪十九年)时,总数达到五十点七万余户,二百五十四万余人。 二百年间增长二十五倍。 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 这一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他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 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五十年间,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 台湾的开拓发展史,凝聚了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了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 早在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 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 明朝政府于十六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巡检司”,并为防御外敌侵犯,增兵澎湖。 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郑成功在台湾设“承天府”。 清朝政府逐步在台湾扩增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 一六八四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设“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下设“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 一七一四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派员测绘台湾地图,勘丈全境里数。 一七二一年(清康熙六十年),增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改“分巡台厦兵备道”为“分巡台厦道”。 尔后又增设“彰化县”和“淡水厅”。 一七二七年(清雍正五年),复改“分巡台厦道”为“分巡台湾道”(后又改为“分巡台湾兵备道”),增“澎湖厅”,定“台湾”为官方统一的名称。 一八七五年(清光绪元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经营和治理台湾,再增设“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基隆厅”。 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行政区扩为三府一州,领十一县五厅。 刘在任内,铺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设新学堂,把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大向前推进。

一九四五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

海峡两岸中国人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十五世纪后期起,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肆掠夺殖民地。 一六二四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 一六二六年(明天启六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 一六四二年(明崇祯十五年),荷兰又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 两岸同胞为反对外国殖民者侵占台湾进行了包括武装起义在内的各种方式的斗争。 一六六一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于次年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威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消息传来,举国同愤。 在北京会试的包括台湾在内的十八省千余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 台湾全省“哭声震天”,呜锣罢市。 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和台湾同胞一起,与占领台湾的日军拼死搏斗。 中国大陆东南各地居民为支援这一斗争,或捐输饷银,或结队赴台,反抗日本侵略。 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同胞一直坚持英勇不屈的斗争。 初期,他们组织义军,进行武装游击抵抗,前后达七年之久。 继而,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他们又汇同大陆同胞一道,先后发起十余次武装起义。 及至本世纪二十和三十年代,岛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群众运动更加波澜壮阔,席卷台湾南北。

一九三七年,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明确昭告中外: 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 《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 这一布告并郑重宣布: 中国将“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于一九四五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收复了失土台湾。 台湾同胞鸣放鞭炮,欢欣鼓舞,祭告祖先,庆祝回归祖国怀抱的伟大胜利。

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反对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结成同盟国。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同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 “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 ”十月二十五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 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百五十七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