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真实的汉中之战刘备差点亡国灭种?拼尽全力之下的凄凉惨胜
黄昏看三国0025. 真实的汉中之战,拼尽全力之下的惨胜
汉中之战,是三国时代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作战规模仅次于赤壁之战的大战。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汉中之战完全是刘备一方的表演:诸葛亮妙计频出,半夜擂鼓吵得曹操睡不着觉;黄忠斩了夏侯渊,张飞大败张郃,赵云空营迎敌,吓得曹军自相践踏……最后,魏延还一箭射中曹操面门,使得老曹两颗门牙从此光荣下岗……
总之,刘备在汉中之战完全就是顺风顺水,而且胜得是不费吹灰之力;而曹操却是一败再败,最终只能在“鸡肋”的军令声中铩羽而归……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我们知道,在之前的每个战场上,刘备差不多是“逢曹必输”,几乎每一次和曹操大军正面对抗,都是被打得溃不成军,一败涂地。难不成,仅仅时隔数年时间,刘备就能屌丝逆袭,有如神助一般,反过来将曹操打得屁滚尿流,满地找牙?
自然,小说只是小说,为了让剧情更出彩和迎合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不可避免地会虚构甚至篡改一些史实。
历史上真实的汉中之战,到底又是什么样?我们还先抛开小说的渲染成分,从各种史料记载出发,来好好分析一下,关于这场战役的真相。
首先,汉中之战的起因是什么?汉中这个地方,到底有多重要?刘曹两军为什么要精锐尽出,在汉中这块地盘上大打出手?
从地图上看,汉中的地理位置确实非常关键。它不仅是蜀地的北大门,更拥有易守难攻的地形之利。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名句,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路过汉中剑门关时留下的。试想这还是在唐朝,经过好几代人的不断修缮和开拓,汉中道路都是如此险要,就更别提几百年前的三国时代了。
更重要的是,汉中地形虽险,路虽难走,却是蜀地北面的唯一通途(新中国第一条入川铁路宝成线,也是经汉中南下)。除此之外,都是些更为偏远险峻的小道,不仅人迹罕至,而且荒凉路远,后勤困难,根本无法支撑大部队的行军。
可以说,汉中就是蜀地北部最为重要的支点,谁占据了汉中,谁就拥有战略上的绝对主动权。
如果汉中在曹操手里,就等于是掐住了刘备率军出川,北上中原的道路。只要是派兵守住这里,就可以轻松将刘备困死于蜀地之中。
而且,曹操还可以随时以此为前进基地,挥军南下,一路入蜀,并直达成都。
同样的,对于刘备来说,汉中的得失也是非常关键。
占领了汉中,不仅可以以此为屏障,倚地形之利,阻止曹军南下入川。而且,刘备是进可攻退可守,随时可以以汉中为北出中原的跳板,率军出蜀,并直取中原。
想当年,刘备的先祖刘邦,就是以汉中为根据地,进而谋取天下,开创了延续数百年的大汉王朝……
说到这里,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汉中是战略要地,地理位置这么重要,那为什么刘备却一直没有去抢占这块地盘?
据史料记载,刘备率军入蜀,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成功占领成都,是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而曹操占领汉中,又是在一年过后的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再到后来,刘曹两家主力尽出,在汉中拉开架势交战,已经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汉中这块要地,就像是在刘备眼里隐了形一样。这,难免让人心中起疑。
是刘备缺乏军事战略眼光,不知道汉中这块地盘的重要性?这当然不可能。
早在当年的《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提到过汉中,并暗示刘备,一定要得到这块地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所以,刘备其实也早就定下了夺取汉中,作为北部屏障的计划。这是他取得益州过后,保卫地盘安全的最重要支点,同时也是今后北伐中原,夺取天下的必经之路。只不过,刘备并不急于去攻取汉中,因为有人帮他在守着这块地盘。
占据汉中的人是张鲁,他是东汉末年“天师道教(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陵的后人,号称第三代天师。自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起,张鲁就占领了汉中,经营了整整20余年,在当地颇有声望。当时的东汉政权(曹操把持的),无暇顾及汉中,就对其实施招安和扶持,封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将他捧成一个土皇帝。
然而,在赤壁大战过后,曹操逐渐将战略眼光转向了益州,占据汉中的张鲁,正好处在曹操入蜀的必经之路上,形势岌岌可危。为了保住地盘,维持自己的土皇帝身份,张鲁只能是另找靠山,与率军入蜀的刘备结成联盟,达成了“共防曹操”的协议。
具体的协议内容是:刘备则为张鲁供给钱粮,提供支援,而张鲁则守住汉中,严防曹操南下,免除刘备腹背受敌。而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刘备,则要全力出击,尽快拿下蜀地,取刘璋而代之。之后,双方再以益州之殷实和汉中之险要,联手起来,共同对抗曹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刘璋先前请刘备入蜀,原本目的是让刘备替他教训张鲁,免除北面的军事威胁。结果,刘备却与张鲁结成了联盟,反过来抢刘璋的地盘。这还不算,就连刘璋一路上供的钱帛粮草,也大半被刘备拿了去“资敌”,落入到了张鲁手里……
有张鲁守住汉中,抵挡着曹操大军,刘备当然是一百个放心,所以也就不用急于去拿下汉中。他仅派霍峻率几百人守住葭萌关,就全军南下,并命令张飞,诸葛亮等人率荆州部队继续入蜀,几路夹击,终于兵临成都城下,威降刘璋,成为了新的蜀地之主。
然而,还没等刘备在益州之王的位子上坐稳,汉中就在曹操的大兵压进下失守,这实在让刘备始料不及。他没有想到张鲁的军队会这么窝囊,失败会来得这么突然。
这时候,刘备的主力并不在蜀中,而是开到了荆州一线,和孙权对峙。在他拿下成都过后,江东立马就派人过来,要索还之前“借”给刘备的荆州。正处在形势蒸蒸日上之中的刘备,当然不想看着自己刚刚扩大的地盘又突然缩小。于是,他赶紧亲率大军回防荆州,作好了准备要与孙权大干一场。
然而,在得知汉中丢失的消息之后,刘备也只能匆匆与孙权讲和,将桂阳,长沙等荆州部分地盘忍痛割让,退兵回到蜀中。因为对他来说,汉中的重要程度犹在荆州之上,没有了汉中的蜀地,就等于是门户大开,从此无从固守。他必须要倾其全力,将汉中反攻下来,才能保住益州这块最为重要的根据地。
好在这个时候,北方的乌桓作乱,令曹操不得不分兵平叛;孙权也率江东军主力北上攻打合肥,迫使曹操进一步分兵。再加上张飞巧出奇谋,在瓦口关大破张郃,遏制住了曹军从汉中往蜀中进发的攻势。
张郃退走后,刘备又在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下,率领大军北上进攻,持续近两年之久的“汉中大战”,序幕就此拉开。
关于这场战争,《三国志》中并没有太明确的过程记录,我们只能从和这场战争相关的人物传记,如《武帝本纪》,《先祖传》,《张飞传》,《黄忠传》,《徐晃传》等等之中,去大体还原一下整个战争的过程。
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军在一开始的交锋中完全处于下风。先是攻打下辩未果,张飞,马超也被曹洪,曹真等击退;在固山的战斗中,又被曹休识破战略意图,提前进攻,折损了雷铜,吴兰等蜀中名将;随后陈式领兵攻打马鸣阁道,也被徐晃击败,死伤不少……
不过,尽管出师不利,但刘备并没有停下攻打汉中的步伐。他命令诸葛亮坐镇成都,自己亲统大军进攻,在兵力对比上逐渐占到了优势,也令曹军初期取胜的占优形势迅速缩小。
不过,由于汉中地形实在太过险要,镇守阳平关又是的夏侯渊,张郃等久经沙场的宿将,刘备虽然在兵力和战力上占有优势,也一时间打不开局面。后来,还是依靠法正的妙计,派兵绕过阳平关,占领了定军山,将曹军的后勤补给线切断,迫使夏侯渊反守为攻,失去了地形之利。
接着,刘备又在法正的建议下,玩了一出经典的“围点打援”:先发动夜袭,攻打张郃营寨,引夏侯渊率兵来救;接着在夏侯渊行军的路线上布置好鹿角阵,将其困住,并居高临下突袭绞杀。被团团围住的曹军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虽然曹军勇猛作战,但无奈力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夏侯渊也死在乱军之中。
主帅一死,曹军军心大乱,新上任的主将张郃见大势已去,不得不且战且走,一直退到广石才停了下来。而汉中最重要的关隘——阳平关天险,也就落在了刘备手上。
似乎,汉中之战就此大势已定,就算是曹操亲自率兵前来,也很难改变战役的结局。是的,如果对手是其他人,也许真的就已经是含恨服输,把汉中之地拱手让给刘备了。
然而,对手是曹操,这也就注定了,这场战争还并没有结束……
曹操太深谋远虑,也太了解刘备。他知道,要是漠视刘备在汉中站稳脚跟,坐拥益州,再和荆州连成一片,就足以雄踞西南。以刘备的能耐,用不了几年就能声势更盛,到时候从汉中出兵可以东袭长安,西取凉州,从荆州进军又能随时攻打许昌,威胁自己的腹地。
所以,曹操必须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继续出兵,对刘备施以巨大的军事压力,将其扼杀在襁褓之中。
这时候的曹操,已经向北平定了乌桓,往南在合肥击败了孙权,可以心无旁骛,专心来和刘备作战。他亲率大军赶至阳平关下,摆开了阵势,并下令将数千万囊粮食运来,以供大军之需。
这一下,就轮到刘备吃不消了……
其实,按照刘备一开始的战略,就是先全力攻下阳平关,然后利用地形优势,紧守而不出,尽量避免和曹操硬碰硬。因为曹军是进攻的一方,动用的兵力肯定更多,粮草消耗也更大。
而且汉中山路崎岖难行,物资运输困难。而刘备军不仅运输线短,益州又是天府之国,沃土千里,物产丰富。再加上之前的刘璋又是个“积攒控”,储备了大量粮食和物资在各处仓库,足以支撑长久的战争。
所以,刘备只要紧守阳平关,等待曹军粮草耗尽,后勤跟不上的时候,就会士气低落,主动撤退,甚至是不战自溃。
总之刘备的想法就是,利用蜀中巨大粮资储备,来和曹操拼消耗,等到曹操耗不起的时候,就是他出兵反击,打曹操一个嘴啃泥的时候……
然而,这其中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你蜀中再富有,储备再丰富,毕竟也只是一州之地,能和坐拥大半个天下的曹操比拼消耗?
曹操是三国时代知兵第一人,战略眼光自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不但识破了刘备的部署,而且来了个“将计就计”,主动迎合刘备的战略,拼起了消耗。你刘备不是想打持久战,拖时间耗粮草吗?那我就跟你来个死磕到底,看到头来到底是谁先熬不下去!
于是曹操调集了大量的骡马,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反正他地盘大,本钱充足,也完全耗得起。
而刘备这边呢?
我们知道,想当初刘备入蜀,几万人马在葭萌关和张鲁对峙,都是刘璋在提供后勤和粮草。到后来和刘璋翻脸,兵戎相见,刘备也不是一帆风顺,光在雒城被张任阻挡了一年多,后来包围成都也有大半年的时间。
好不容易拿下益州,刘备又兵发公安,和孙权对峙,接着又一个来回奔向汉中,和夏侯渊张郃打了整整一年……
如此高强度的兵力调动和作战,如此来回的折腾,刘璋当年给他积攒在蜀中的钱粮,已经被挥霍得所剩无几。
不仅如此,蜀中的人力物力也基本上被刘备透支扒底,甚至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地步……男男女女都被征发入伍,试问还能有谁去耕种田地?
原本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大地,此时已经是良田荒芜,百姓衣食无着,饿殍遍野……到了这种地步,刘备还支撑得下去吗?
刘备当然也不想坐以待毙,他派黄忠出兵,袭取曹军的囤粮基地——北山。结果,曹营中有重兵埋伏,将前去突袭的黄忠军团团围住,战不得脱。幸亏率领后军的赵云前来支援,在万军之中救回了黄忠等人,并上演了一出“空营迎敌”,才击退了曹军的追击部队。
这一战有惊无险,也看得出刘备的窘迫之处。和曹操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的他,还能不明白老曹这个“劫粮道专家”的专业之处?然而,明知是有巨大的风险,却也不得不去尝试一下,看得出,刘备确已经是无计可施……
无奈之下,刘备只得在另一个战略方向上作文章。他命令关羽率领荆州军,出兵攻打樊城,迫使曹操两路用兵,加大消耗力度。前面已经说过,樊城离许都不远,关羽一进军,就威胁到了曹操的核心地盘,大本营岌岌可危,必须要回军相救。只要是曹操一回军,那么汉中的压力就能陡然减小,刘备这边也可以喘上一口气,缓过劲来……
很明显,这样做的风险也是极大的。荆州原本就在东吴的虎视眈眈之下,就那么几万人马,连严密方式都很难做到。现在还要主动出击,进一步削弱荆州的防守,形势无异于雪上加霜。不过刘备也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在外部的巨大军事威胁下,在内部的可怕后勤压力下,这几乎是他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也就是说,在汉中和荆州这两个关键的节点上,刘备必须要作出选择。如果,仅仅是如果,关羽那边能够打得很好,既可以帮他分担汉中这边压力,又能够及时回防荆州,没让孙权得逞的话,那当然是最好……
只不过,希望是完美的,但现实却是无情的。
在大部分的时候,鱼和熊掌是不可能兼得的。关羽出兵先胜后败,水淹七军一战擒于禁,斩庞德,声势大盛,令曹操腹背受敌,不得不回军救援。然而之后的形势却直转而下,先是关羽孤军深入,被徐晃打了个长驱直入,之后被吕蒙,陆逊玩了个白衣渡江,突袭南郡公安。最终关羽后路被断,进不得退不能,只能是全军溃散,最终还丢了荆州……
不过,关羽的出击确实为汉中的刘备缓解了困局,支撑不起两线作战的曹操,终于从汉中前线退兵。
持续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就这么落下了帷幕。刘备也终于拿下汉中,坐稳了益州的地盘,并进位“汉中王”(自己封的)。
两年多不惜代价的征战,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以后,刘备终于如愿以偿了吗?
应该说,能拿下汉中之地,战略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就像是之前说的一样,汉中里是蜀地北部的门户,有了汉中,便等于是有了蜀地的最基本安全。不过,刘备所能得到的,也就仅此而已。
汉中地界原本还算密集的人口,已经全部被曹操迁走,留给刘备的,只有空空的地盘。更严重的是,刘备的发家之地——人口密集的荆州,也被东吴占领。而今,刘备手中仅剩下东西两川的地盘,人口不足百万,和曹魏多达近千万人口和江东孙权的三百多万人口比,实在是显得微不足道。这也成为了之后数十年间,制约蜀汉发展的最大软肋……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汉中之战,它没有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绘声绘色,精彩绝伦,只是一场纯粹的攻防消耗战。它不仅是三国时代,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前后延续两年之久)。而且其历史影响意义,也并不亚于赤壁之战。
客观来说,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宣告了曹操统一天下计划的破产,可以算是三分天下的铺垫。
而汉中之战的结果,才是真正预示着曹操,孙权,刘备三方,都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在之后的数年中,曹魏,蜀汉,东吴,陆续称帝建国,三分天下的时代,从此正式开幕……
PS:其实对于刘备来说,汉中之战是他第一次在与曹操的正面交锋中取胜。虽然只是惨胜,而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能够从之前的“逢曹必败”,逆袭到今天这种局面,也算是很不容易。至少,刘备在这一战中实现了最重要的战略目的——拿下汉中,并奠定今后蜀汉立国数十年的基础……
只不过,这一切都来得太晚。辛苦奔波,四处征战了一辈子,临到老来才拿到地盘,这对于岁近花甲,接近那个年代人寿命极限的刘备来说,无疑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意义。英雄迟暮,盛年难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刘备还能有时间去完成“志在天下,中兴汉室”的梦想吗?或许,这个梦想,仅仅只是梦想,只能默默陪伴刘备,长眠于永安宫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