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63讲:无我是世界的真相

金刚经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注意,“无我”两个字非常重要。《金刚经》总说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概括出来就是三个字:无我法。

从根本上讲,佛陀在宣说“无我法”,这在印度是释迦牟尼区别于非佛教思想家的最明显的标志。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讲佛教,“无我”这个事儿,大家总是不敢承当。甚至我们中国人讲佛教,总是不理解这“无我”。

我讲佛教的基本精神时说,印度人既然相信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那他就一定问死了以后什么再来。印度的绝大多数思想家认为轮回背后有一个承载着这个死了再来的精神主体,叫rātman(梵文),我们译作灵魂、精神、自性,有的学者就把这词索性译作“我”,我死了、我来了,认为有一个永恒的主体。印度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有rātman,讲我这个rātman怎么从我死了再来当中蹦出去。

释迦牟尼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释迦牟尼告诉大家说我悟道了,我告诉你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没有rātman,没有“我”才是真实的景象。你之所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就是本来没有rātman,你非误以为有rātman,所以造成了你死了再来、死了再来。

你这个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是本来没有rātman误以为有rātman而造成的,因此没有rātman误以为有rātman造成了死了再来、死了再来,他依然是没rātman。

释迦牟尼说“无我”,“无我”是nirātman(梵文),就是rātman加前面ni,“无我”,没这个“我”。

你知道这在印度,释迦牟尼说“无我”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啊,因为释迦牟尼之外的思想家都认为有“我”,只有他一派说“无我”。吓着了,糟糕了,“无我”,这就是《金刚经》说的,有人听了“无我”的思想,他要惊、要怖、害怕,这没了“我”了,这可怎么办啊,无着落了。可释迦牟尼说,我说的法就是“无住生心”,无着落就对了。

佛陀说“无我”,在印度文化里边是独树一帜的,是震撼人心的。我们说释迦牟尼说法是狮子吼,就是他一说话,就像山林当中的大王狮子一吼,结果小猫小鸡小狗小鸭吓得浑身哆嗦,这是很形象的比喻,因为他震撼人心。所有人都认为有“我”,讨论这个“我”怎么能跳出去,这人却来说根本“无我”啊,你跳什么跳啊,压根儿没有“我”,你能知道没有“我”,你就跳出去了。这个话在印度是震撼人心的,“无我法”是佛陀区别于非佛陀的教法在印度的标志。

说日后我开悟了,我见到了那个醒之后的境界了,那醒之后的境界在佛陀三时教法里叫做“无我所显”。韩老师讲课,经常说“无我所显”啊,世界的真实是“无我所显”。为什么?凡夫讲世界有一个真实景象,你凡夫的虚妄分别认识,我知道了,那世界是那样的,那还是我。佛陀说真正的世界真实景象是“无我所显”,还是“无我”。“无我法”是佛教区别非佛教的纲领。在佛教里,怎么宣说“无我”都不为过。

可是恰恰就是这个问题,到了中国,“无我”这个思想不被中国人真正地理解。为什么?因为是印度人相信死了再来、死了再来,因此印度人才会着意死了怎么再来了,我再来了。可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前,中国人对这死了再来、死了再来这个事儿,对三世生命观没有什么信仰。因此佛教传到中国以前,我们中国人压根儿就没有想“过河”这个事儿,不认为这是一个什么重要的哲学话题。你没有讨论过我的事儿,突然来个和尚说佛陀教法根本是“无我”,中国人就觉得这个“无我”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无我”这个道理,千百年来在中国佛教不是被我们那么深刻了解的。我在佛教的基本精神课上着力强调的就是这个事儿。

把佛教讲明白就讲“无我”。

在这儿,释迦牟尼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明真是菩萨。佛说能认可你,你是个菩萨,因为你通达了无我法。当然,对无我法的通达,还是那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对“无我”的境界的理解还是有差别的,但是你必须在“无我”的道理上前行。当然,马上还要补一句,佛说无我即非无我是名无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