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季晟)讯,国务院新闻办3日发表《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这是中国发表的首部核安全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运行核电机组47台,居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1台,居世界第一。核电机组性能指标总体处于良好水平,截至2019年6月,已安全稳定运行累计300余堆年,未发生过国际核与放射事件分级表(INES)2级及以上的事件或事故,且0级偏差和1级异常事件发生率星下降趋势。
同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刘华在发布会上表示,中法乏燃料后处理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有关商务谈判基本接近尾声。同时推进的还有两国在安全标准方面的统一,在核安全监管方面加强两国的合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国会在乏燃料后处理方面的合作项目上取得更大进展。
什么是乏燃料后处理?
乏燃料并不是常说的核废料,它是指在反应堆内燃烧过的核燃料,经过一定的时间从反应堆内卸出。乏燃料仍有95%的铀没有燃烧,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新核素,如1%的钚和4%的其他核素。
乏燃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如果处置不当将引发难以估量的灾难。对于它的后处理,国际上一般采用两种办法:永久禁锢在地下或是循环再利用。
核燃料循环再利用就是要回收铀、钚等易裂变材料以及可以利用的次锕系元素等物质,并制成核燃料组件再次使用,而其他放射性核素固化制成玻璃块状的高放废物封存。经过乏燃料后处理,一吨乏燃料处理后高放废物仅有0.2立方米,这将大大减轻核废料地下存放的空间压力。
乏燃料后处理厂投资空间巨大
我国早在1983年就确立了核能发展“必须相应发展后处理”的路线,明确了后处理在提升铀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产生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统筹核能事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乏燃料后处理、快堆及MOX燃料制造等产业和技术发展。但随着乏燃料贮存水池的饱和,乏燃料的运输能力、贮存设施和后处理能力均面临挑战。
中金公司指出,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乏燃料非常高,比起英国、印度、法国、俄罗斯和日本,我国的乏燃料处理能力还很不足。预计到2030年,每年新增乏燃料达到2820吨,假设一个处理厂的处理规模为800吨/年,则我国需要3~4个处理厂。中法合作的处理厂规模约为 1500亿人民币,则我国处理厂建设投入总规模或将达到 4500亿~6000 亿元,对应未来每年投资300亿~400亿元。
哪些上市公司涉足乏燃料处理
江苏神通在2019年半年报中表示,“乏燃料后处理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乏燃料后处理取送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水平,从而提升我国乏燃料后处理的整体技术水平,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提供阀门设备配套服务,打破国外对于该项技术的垄断。
应流股份此前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和化学研究所等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从事中子吸收材料产业化及相关材料和产品的滚动开发。中子吸收材料主要用在乏燃料贮运领域,燃料贮存水池格架和贮运容器中均需要设置中子吸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