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儿女赡养父母不仅仅是社会道德要求,更是涉及到了法律层面。而整个西方国家与我国在这个问题上有较大的差异,包括西方诸国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欧洲各国各地区有关子女到底有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具体了解对比背后的文化差异。
低地国家和北欧诸国
英国,德国,北欧四国包括低地国家,属于欧洲经济非常富裕的国家和地区,有着高收入高福利的特点,个体普遍呈现高独立性。他们更偏向于体验当下的生活,不会为后代攒钱,也不会为养老长期储蓄。此外,父母一般不会要求孩子为了自己做什么,孩子在成年之后也不会依靠父母。
在孩子成年成家之后,大家都会觉得成为两个独立的家庭,很少有经济上的往来,老人也不会给孩子们看孩子。并不会影响双方的感情,会经常家人之间举办聚会相互邀请。
相比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为家族繁荣昌盛的特点,这些地区的国民更注重自我的生活体验。比如,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北欧诸国,出生率连年走低,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政府为了鼓励国民多生孩子,不仅生产的费用全包,产假都达到惊人的三到四年,最不可思议的是丈夫假期也享受和产妇相同的待遇。
老人退休之后,有的会继续工作,也有些人拿着高额养老金到处旅游,或者做些年轻时没有做过的事情。
经济稍差的南欧诸国
南欧诸国尤其是地中海国家以西班牙,意大利为例,是西方国家里最像中国的,也是西方发达国家里最注重家庭观念的。但有些习惯和中国又不一样,大概介于北欧富裕国家和中国之间吧。
地中海国家的饮食被认为是全球最健康的食物,西班牙去年被评为全球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不同于北边的邻居,西班牙意大利很喜欢家族人丁兴旺,一般家庭会有好几个小孩,周末或者假期,都会陪着家人聚餐或者去郊外野炊,或者一整个大家族聚在一起做饭欢聚。
由于近年来经济不好,大量的年轻人失业在家啃老,成年之后还住在父母家里。但也有很多经济很好的家庭,父母住的大别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收入低,出去租房不如吃借住在父母家里,可以节省一些开销。但工作稳定后或者找到固定的伴侣,结合成新的家庭,西班牙人往往会搬出自己父母的住所,搬到出租或贷款买的房子里。
南欧的老人退休金很高,一来是他们工作了一辈子,积累够了。二是他们年轻时正好是南欧经济很好的时候,本身收入就高。所以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开着豪车出入的大部分是老头老太太。一些美容院或者美甲店里,在工作日时,满屋的老太太享受着美好的老年生活。酒吧里,整日里一些老先生一边一杯接一杯的大口喝酒,一边和身旁的老朋友们大声讨论,周末再看看球,生活简单快乐。
南欧和其他国家一样,注重个体的独立性。一旦孩子从家里离开组建新的家庭,经济上就分开了。新的家庭如果有了新宝宝,双方父母会来看望,但不会帮忙照顾小孩。很长一段时间,小夫妻需要自己一边上班,一边照看小孩。同样,法律对在哺乳期的母亲各方面的优惠。比如尽量长的产假,减税,免费的产检和医护开支。最重要的一条雇主是无法在孕期和哺乳期辞退孕妇的。
责任和义务是对等的,儿女们组建了新的家庭后,一般是不会麻烦父母的。同时,父母行动不便时,也一般不会搬到儿女们家里住。但丝毫不会产生家庭问题,大家各自相敬如宾,不会产生中国的婆媳关系不和的问题。
对比来看中国和欧洲的养老差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国家,早期社会无法保障每个国民的养老问题,随着个体的逐渐衰老,无法再进行生产活动,养儿防老就是唯一保障自我晚年生计的方法。
历朝历代,养儿防老在社会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都得到了推崇,时至今日,这种传统被延续了下来。
欧洲各个国家属于高福利制度,集体养老机制十分健全,年轻人不需要负担父母的养老费用,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和享受自己的人生。
在父母退休之后,儿女也不会为父母承担赡养费,包括经济不那么富裕的南欧在内的很多欧洲国家都有完善的养老金储备,很多老人都会选择进入养老院,西方人对于养老院的观念和中国人是不同的。
在中国,安排父母进入养老院会被视为不孝,但在西方,很多不能自理的老人都会进入养老院获得更好的生活服务和医疗待遇,儿女并不负担他们的生活开支,只是会经常性的去探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人没有赡养父母的行为和国家养老机制健全密不可分。
西方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并不影响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情。许多人会觉得,子女不赡养父母,整个家庭会没有凝聚力,但恰恰相反的是,西方人很重视自己的家庭环境,大多数人都会在周末放下自己的工作陪伴自己的孩子。但也有许多到年老后独自一人生活的老人,年轻时选择丁克家庭或者早年丧子,不管西方人觉得如何,作为一个中国人,看着感觉还是挺孤独的。
在当下的中国,一方面政府要着力改善和落实退休之后的养老问题和医疗问题,这能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压力,让年轻人能放开手脚闯出一片天地。还有我们更需要注重家庭情感上的交流,毕竟,对于老年人而言,孤单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