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考古专家证实,《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距城十里,瓷香弥漫”的产瓷地,与被日本学术界称为“珠光青瓷”的宋元古瓷的产地,便是位于今南安市东田镇南坑一带的古窑址。多达130多处的瓷窑,盛产的一批批青瓷、白瓷,装进木船,经古泉州刺桐港,从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非洲。
南坑窑,于1977年发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大多为宋元窑址,少数延续至明。遗有青瓷、白瓷、青白瓷,为闽南沿海宋元时期烧制青瓷的最大规模窑场,其产品在日本及东南亚大量出土或出水。1991年3月,南坑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在澎湖也出土了大量陶瓷,有许多篾点划花青瓷,与南安南坑窑出产的产品有关。在亚洲,日本、菲律宾等地,也陆续出土泉州宋元时期的陶瓷产品,而其中多为南坑产品,充分印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昔日的辉煌。
南安产瓷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便有人开始烧瓷,宋元两代是南安瓷的鼎盛时期,南坑窑群是当时的主要产地。位于南坑加棠井村的古庙南川宫,祈奉南岳帝君,始建于唐末五代时期,为泉州五岳圣地之一。据传,宋代年间,湖南烧瓷名匠南迁福建,带来一尊“武安尊王”进宫供奉,并在此烧瓷开发,从此,武安尊王为窑主,而南岳帝君则成为烧瓷匠人的保护神。南川宫就这样成为南坑窑群瓷工和船工朝拜的圣地。南川宫还配祀一尊仁远王,是保佑瓷器安全航运的神祗。
蓝溪畔上还保留着一个古码头遗址。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溪西村还有300多只驳船;到了1960年,还有160多只。由此可见,蓝溪船运曾有悠久历史和繁荣时期。渡口上还有一座进龙宫,已有千年历史。当年,蓝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驿渡,南坑瓷运往码头,再进龙宫上香,拜祀顺正王公,然后沿蓝溪水进入西溪。船到泉州城,同番商进行贸易,许多外国人进了货,与泉州市舶司官员一道,到九日山下延福寺通远王祠行香,举行隆重的祈风仪式,礼毕则游山泛溪,勒石记事。之后,便满载泉州城丝织品、陶瓷返回番邦。当然,也有的直接到窑址买货,从蓝溪码头下水,运到泉州城,再装上货舶启程。
在地理位置上,南坑两处窑址均处于上游。境内有一条渌水支流南溪河,瓷器可沿河直下入渌水,汇湘江,入洞庭,上接长沙、武昌,下通南京、上海,这是古代瓷业产品的主要运输线。此外,这一带古木参天,燃料充足,地下瓷土资源极为丰富,起码够采用千年。
正当南坑窑群进入鼎盛时期,元末的一场战争却阻碍了陶瓷生产力的发展,加上特大地震灾害,黑蜂成灾,把这一带的古窑址推向灭绝的边缘,到明清时,这里只剩下三个窑址。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在蓝溪兴建的南安瓷厂颇具规模,产品畅销国内的18个省市、海外10多个国家。此地的瓷土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东田南坑、罗东、金淘高质量的瓷土储藏量在6000万吨以上。至今,南坑的瓷土还在源源不断地被开发,运往晋江等地的瓷厂加工生产。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博物馆亚洲部主任、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美籍华裔陶瓷专家何翠媚亲临闽南各地古陶瓷窑址考古,她在国际学术会上曾以《闽南古陶瓷的地区性及国际性地位》一文做出结论:“泉州北宋、南宋时期陶瓷产地集中在沿海地区,并且以南安为首形成了一庞大窑区”。
源远流长的中国陶瓷艺术犹如星光斑斓,闪耀在人类历史的文明长河中。在这苍茫历史中一路走来的泉州陶瓷(德化窑、南坑窑、磁灶窑等),正是中华文明自宋元以来对外弘扬文化的一扇窗户。千年时空中,这些陶瓷文物在异国他乡若隐若现、浮浮沉沉,却始终难掩其光辉而闪烁耀眼。一件陶瓷,历经岁月一路而来,都是这文化基因中的一个片段,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文明、文化态度和美学判断,那是泉州智慧先人留给我们并给予我们启迪的文化指引。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异国他乡,一有它的消息,一见它的身影,都能激起我们的无限思绪,都令我们感动不已。这份感动,又能进而激发出我们浓烈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