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联合国军圣诞节攻势遭遇中国志愿军第二次战役,中国军队全面介入朝鲜的消息骤然称真,加之中国志愿军不断的迂回穿插,似乎到处都有中国军队,联合国军成了惊弓之鸟,基本未组织起有效抵抗就一路南撤,到1950年底已经撤退到三八线附近。
此后,中美又在朝鲜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役。第三次战役时惊魂未定的联合国军再次退却,一枪未放就让出了韩国首都汉城,一路退却到汉城以南的三七线,美军高层甚至有了撤出朝鲜半岛的觉悟。麦克阿瑟在华盛顿的报告中称:“如果得不到大量的增援,我军只能逐次后退,或者坚守海岸。”
美国“国民中55%的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朝鲜不可能恢复了”,英美几乎所有的大报都认为:“对于没有希望的战争,没有必要损失更多的人。联合国应该承认失败,停止在朝鲜的冒险。”
但接替沃克担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中将发现了中国志愿军后勤保障的致命缺陷,很快就抓住机会就发动了反攻挽救了朝鲜局势,到1951年6月第五次战役结束时战线已经重新回到了三八线附近。
再次面临是否越过三八线的美国军方经过评估后认为,美国有能力再次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但美军将为此牺牲20万人,并且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并不一定就能结束战争。美国要实现朝鲜战争的完全胜利就必须进攻中国本土,而这在政治上是不能接受的,在三八线附近实现和平是最佳选择。
同样,中国也认识到要将美军赶出朝鲜半岛,已经超出了一个农业国的能力范围,长期的战争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三八线实现停战可以接受。从1951年开始,中朝代表与联合国军代表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谈判,其间打打谈谈,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实现停战。
朝鲜战争中对中国出兵的误判,是美国情报史上前所有的失误,从政治情报评估到战略情报评估、战术情报评估全部失准。究其根源,在于对中共新政权缺乏认知。首先,美国之所以认为中国不会介入,是因为苏联不会介入,苏联并未做好与美国“摊牌”的准备;之所以认为苏联不介入中国就不会介入,在于美国认为中国是苏联的“傀儡”,理所应当听从莫斯科的指挥。包括曾入华调停国共内战一年多的时任国防部长马歇尔都持这一观点。
美国中情局于1950年8月25日提交的情报备忘录——《1950年苏联有重大敌对行动的准备》就是美国当时对苏联的战略判断的集中体现:苏联正在“紧锣密鼓地为与美国可能的直接敌对做准备”,但“1950年,苏联只在经济领域或类似军事领域内的活动,相对而言,并没有表明正在为一场大战做准备。苏联的原子弹(25颗)储备并不足够多,并且从整体上看,其核能项目不足以使苏联在1950年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原地单轰炸行动”。
其次,美国根本不认为中国有能力击败美国,这一点以麦克阿瑟最为典型--虽然麦克阿瑟“几乎不了解中国军队或他们的军事原则,但是完全漠视中国士兵的存在,这成为远东司令部的一个信条”。美国军方之所以在开战之初拒绝台湾国民党军入朝原因之一就是对国民党军战斗力的轻视,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为杜鲁门解答中国介入可能性时,其理由也是中国军队不足为患。
当然,朝鲜战争的交手,中美可谓是不打不相识,中国见识了工业化国家的军事能力,从此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奋发图强,也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并非苏联“傀儡”。而美国在谈及朝鲜战争时,可能总会有些不屑地说中国全靠“人海战术”,但也不得不正视中国的实力,中国迟早会成为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一员。
因而,朝鲜战争后,美国一方面基于意识形态上的考量,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经济上对中国实行禁运;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的重要性,又通过在瑞士日内瓦、波兰华沙举行的大使级会谈与中国保持接触,使中美两国在没有建交情况下拥有一条接触与交换意见的途径,以防止误判发生。1960年代,当美国大规模介入越南战争时,中国对于北纬17度线的表态,迫使美国吸取朝鲜教训,始终不允许地面部队越线,实际上使美国陷入一场永远也不可能取胜的战争。最终在19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后,在中国的帮助下美国才“体面地”撤出了南越。
从1970年代开始,中美为了共同对抗苏联,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到1980年代还进入了蜜月期,享受准盟友待遇。1990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对华政策摇摆不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飞速发展期,其间中美关系虽有反复,但总体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