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及到传承,《国乐大典》用音符绘就一幅国乐“地图”

珠江浩浩、太行巍巍,高山流水。《国乐大典》用两季内容,进行着国乐从普及到传承的电视书写,也让文化综艺的版图有了一次纵向的延伸。

作者:江勇

在“宫、商、角、徵、羽”的传统五声音阶中“跳跃”的《沧海一声笑》还余音绕梁;用弓弦谱就的马头琴乐曲《祝酒歌》豪气未散;将电声元素与唢呐结合的《百鸟朝凤》犹在耳畔。9月4日,《国乐大典》第二季“巅峰之夜”汇演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上演,伴随一曲曲风格各异的国乐演奏结束,节目也暂时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null

同日下午,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国乐大典》第二季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与会者从节目立意、模式特色与传播渠道等方面出发,对《国乐大典》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由广东卫视原创自制,携手山西卫视联合出品的《国乐大典》第二季中,五位“寻乐人”带领15支乐团,开启了12场对决,演绎和呈现了近百首经典旋律。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张海涛认为,“节目汇聚了中华优秀民族音乐,为国乐与观众搭建起了一个了不起的平台。”

null

国乐再次“奏响”

第一季节目中,10支优秀国乐团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国乐在电视荧屏的初次亮相。一年后,《国乐大典》第二季沿着国乐轨迹,继续用音符书写传统文化。

“《国乐大典》第一季带来的更多是惊喜,第二季则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看来,以窄众题材撬动大众传播的《国乐大典》是广播电视文艺创新的最新成果。一方面,节目艺术感官沉稳厚重、大气从容,用艺术之美引领了观众审美;另一方面,节目以民族音乐竞技为基点,以寻乐人、鉴赏人、乐团、助攻嘉宾为主,构筑起四维立体表演空间,为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提供了好的参照。

“国与民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蔡伏青介绍,《国乐大典》第一季从无到有,经过主创的摸索和创新,初步解决了国乐从垂直节目到大众节目的拓展问题。经过一年的研发打磨,节目第二季又在赛制、舞美、评分、导师、嘉宾、主持人等多方面进行了升级。

null

作为节目的联合出品方,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邢书良也肯定了节目第二季的升级:“《国乐大典》第二季更加精致、更加专业、更加感人,在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上做出了新的努力。”

不论是将导师从“裁判”变成“队员”,还是加入超级LED地屏和卷轴舞美,或是强化乐团表演的竞技性,如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所说,节目正是用不断的创新,增强着国乐人的“自强、自信和自尊”。

有容乃大的国乐盛典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经典乐曲传唱千年,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嵇康的《广陵散》、师旷的《阳春白雪》……这些带着民族印记的传统乐曲,在历史长河中也沉淀出了更多的精神涵养。

“聚拢一批国乐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的国潮,这也是我们制作节目的初心。”在会议主持人,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广东卫视总监曾少华看来,节目正在一步步揭开中国音乐之美。

null

节目中,一系列经典的乐曲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重新演绎。藏族传统乐器碰上电吉他,千年前的古乐器“瓯”开始演奏起中国二胡名曲《赛马》和前苏联歌曲《喀秋莎》,中日韩三国演奏家还共同奏响了《我爱你中国》。

研讨会现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谭利华对节目将国乐“融合性”呈现表示肯定。同时他认为,民乐最大的特色,就是各具特色,“无论是吹拉、拨弹都有特点,未来节目还可以以协奏的形式再做一些探讨”。

null

从电视节目制作角度出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大型节目中心副主任陈临春认为,《国乐大典》最难得之处在于,节目在保证艺术性的同时,也做到了可视性。“民乐一直给人感觉是陈旧、老套,但《国乐大典》非常潮、非常酷,是一档非常时尚的节目,这就说明我们电视工作者在创作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2019年1月12日,广东卫视在北京举办了一场“提案恳谈大会”,现场发布了《广东卫视振兴发展三年规划纲要(2019-2021年)》,广东卫视改革升级开启了新的征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处长马晶表示,“最近几年广东卫视在创新创优方面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例如《技行天下》,选劳动者的秀、《众创英雄汇》,聚焦创新创业,这次的《国乐大典》也在创新创优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null

作为一档原创的“小大正”节目,马晶认为,《国乐大典》将一个比较冷门的文化题材,做到了大众传播,“广东卫视用他们的实践告诉人们,文化节目也能引领市场”。

从普及到传承

“我人生的最后一刻绝不会倒在医院里,而是要倒在舞台上,一曲拉完了,也就结束了。”

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的一席话,引发了研讨会现场参会嘉宾阵阵掌声。他说,“我一辈子什么都没干,总结起来就三个字——马头琴。”

null

择一事,终一生。在《国乐大典》的舞台上,如齐·宝力高、方锦龙、吴彤、陈军等国乐大师被推上台前,国乐也初步走过了从普及到传承的历程。如同冷凇所言,“《国乐大典》树立了民乐的‘新美学’标准,慢慢地让青年人群和大众觉得民乐离自己不再遥远。”

对于在当下和未来,如何更好地通过媒介平台扩大国乐影响力。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文景表示,国际合作可作为一条发扬国乐的通道,“日本的琵琶,伊朗的唢呐等,都可以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和中国民乐音乐家进行合作。”

null

电视端之外,为了扩大节目受众覆盖面,提升国乐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国乐大典》也在不断试水融媒体传播,结合抖音小剧场、微博话题互动、快闪直播等立体式新媒体手段促进宣传,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对此,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广电媒体合作总经理辛艳建议,节目可在新媒体宣发上进一步发力。《国乐大典》可尝试 “1+N”矩阵宣传,“1”作为节目主体在屏幕宣传,“N”则是制作为小屏投放的衍生类节目。

在传播中普及,在创新中传承。《国乐大典》正在用古老的国乐展现中华文化的灿烂,在经典与流行的交汇中释放经典的魅力。

作为一个“国乐迷”,中广联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还特意为《国乐大典》作了一首词,古乐与古词的交融,也生发出了一番别样韵味。

《踏莎行》——看国乐大典胡占凡

锣鼓雷鸣,琵琶玉碎,笛箫婉转梆声脆。辕门号角乱旌旗,秦筝正伴黄昏泪。柳浪闻莺,寒鸦戏水,渔舟唱晚夕阳墜。又闻新曲起珠江,芭蕉雨落留人醉。

·End·

编辑 | 徐蕾 王海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