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吕布,刘备很可能会在徐州和曹操一决雌雄,而不是在荆州。
吕布在兖州和曹操大战两年后,被赶出了兖州,来到徐州。当时的徐州牧是刘备,刘备接纳了吕布,让他屯住小沛。但刘备和吕布都不愿做第二把交椅,所以,吕布入驻徐州不久后,二位就翻脸了。从此时起,直到吕布被曹操灭掉,吕布和刘备反反复复了许多年。
比如,刘备东击袁术时,吕布乘虚袭击下邳,下邳是徐州重镇,吕布就死在这里,吕布占领了下邳,等于断了刘备退路,但刘备当时也无处可去,所以刘备还归布,以败军之将的身份,回到了吕布身边。继而,吕布让刘备屯住小沛。之后,吕布和刘备维持了表面的和平,但建安三年,又不行了,吕布和袁术勾结,令高顺进攻刘备,并击败了刘备。后来的事,诸位知道,曹操亲征吕布,终于把吕布灭了。
曹操、吕布和刘备周旋的这几年中,人们的视野几乎完全被三位枭雄吸引住了,但其实三股势力背后,还有一股势力,只是不太为人所知。曹操灭掉吕布后,除吕布手下的人,还招降了另一批人:
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禽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召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
这批势力中,有五位代表人物:臧霸、吴敦、尹礼、孙观、孙康。这批势力,不属于吕布,也不属于刘备,是一支独立的势力。《三国志·臧霸传》写到:
臧霸……父戒,为县狱掾。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
臧霸的父亲,官至县狱掾,即县狱曹的属吏,是一位小官,说明臧霸的出身很一般,家室属于当时中下层。臧霸踩着黄巾起义的风口浪尖,为陶谦所提拔,拜为骑都尉,但也不是一个大官。但臧霸受封后,并没有仅仅履行一位骑都尉的职责,而是招兵买马,为自己集结起了一支队伍,从此,臧霸有了私人武装。这一切说明,臧霸是有野心的。
臧霸和陶谦的关系,可以类比公孙瓒与刘虞的关系。公孙瓒和臧霸一样,起初在一位封疆大吏帐下效命。公孙瓒帮助刘虞收剿了幽州的起义力量,但随后,他与刘虞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原因很简单:公孙瓒觉得自己能耐了,不服刘虞了。臧霸,也是一样。只是臧霸没有像公孙瓒那样,将自己的老上司置于死地,这说明,臧霸的野心,达不到公孙瓒这样独霸一方的诸侯的程度。
臧霸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没有大到决心割据一方争取天下的程度,理解这一点,对理解以臧霸为首的势力集团的表现,非常重要。
吕布和刘备在徐州乱战的日子,臧霸这股势力的总体姿态,是观望。吕布和刘备的乱战,主要发生在徐州下邳郡。臧霸集团活动的区域,在下邳郡以北的琅琊国一带,两股势力之间,只距离几十公里。但《三国志》中,不见臧霸在这期间偏向于吕布或刘备的证据。
但曹军进攻徐州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臧霸传》记载到:
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
此时,臧霸果断地选择了自己的立场:帮助吕布,抵挡曹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吕布和刘备弱且相当,曹操强且独大。
臧霸之所以不偏袒吕布和刘备的任何一方,一方面因为以臧霸为核心的集团,其目的在于割据一方,这种目的,决定了他们在介入敌对势力的对抗时,要估量结果。吕布和刘备的实力,其并没有悬殊的差距,否则也不至于周旋那么多年。如果臧霸偏袒任何一方,都有可能造成平衡被打破。平衡一旦被打破,臧霸这股势力最后依然不得不和吕布或刘备中的一人,一决雌雄。这种局面,如果不是曹操入侵,必然会发生,只是臧霸集团不希望这种事情过早地发生。
曹操强大,而且独大,是第二个原因。吕布和刘备周旋,臧霸可以不介入,但曹操的实力,明显比吕布或刘备都要强大,如果曹操介入了徐州事务,臧霸集团依然袖手旁观,那结果就是吕布必死。实际上,即便臧霸介入了进去,依然没有保住徐州不被曹操占领。
臧霸的一系列行为,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臧霸有野心,但野心不够大。他不希望被吕布或刘备或曹操或任何一股势力吞并,但又没有足够大的野心——或能力——去吞并吕布、刘备这些势力。所以,臧霸这种集团,注定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存活,时间久了,就会被某一股势力消灭。
《臧霸传》说,曹操灭掉吕布后,臧霸和他的手下们藏匿了起来。这说明他们不想为曹操效命。若非曹操最后想办法找出了臧霸,臧霸是决计不会主动投靠曹操的。因此,臧霸在曹操、吕布和刘备三位枭雄之间博弈中的表现就是:坐观吕布和刘备成败,介入曹操和吕布之争。
臧霸等人投降曹操后,曹操将青徐二州的事宜委托给他。曹操这么做,有他的苦衷。曹操在父亲被杀前后的战略意图是,先收徐州,再收豫州。然而事与愿违,曹操不但没有收掉徐州,连根据地兖州都险些被吕布吞掉。但此时,袁绍在河北的进展,却比曹操要顺利一些。
等曹操把兖州平定,把豫州收掉时,原本可以轻而易举收掉徐州,但当时的战略重点,却变了。因为袁绍,已经基本平定了河北。所以,当时曹操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占领徐州,而是要对抗袁绍了。曹操剿灭吕布后,立即腾出手来,驻军官渡,对抗袁绍。
另一方面,徐州和青州这两片土地,在当时虽然发达,而且富饶,但有一个大问题:万里平川,无险可守。换句话说,曹操当时即便占领了徐州全境,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将徐州守住。从这两方面看,徐州和青州之于当时的曹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之于曹操如此,之于袁绍也是如此。袁绍平定河北后,带甲十余万,以他当时的实力,占领青州易如反掌,但他也没有这么做,而是让幼子袁尚遥领青州刺史,并没有为占据青州而拨调兵力。原因和曹操一样,青州太难固守。
什么时候曹操和袁绍两位大诸侯才会实际占领青徐二州?在其中一人完全扫平北方后,就会。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已经在北方之争中赢了,剩下的只是一些扫尾工作。此时,臧霸、孙观等人,将自己的子弟和家属,送往邺城,以表示对曹操的效忠。而在曹操和袁绍决出胜负之前,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参考资料:
[1]《三国志》,陈寿,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
[2]《后出师表》,诸葛亮
[3]《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2版
[4]《补三国疆域志》,洪亮吉,北京出版社
[5]《水经注》,郦道元
[6]《三国汉纪方镇年表》,万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