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苏格拉底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哲学家”这个称号,被无可质疑地授予了苏格拉底。这位哲人的地位之高,以至于在他之前的哲学家,都要被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仿佛直到他的出现,哲学才真正得以成为哲学。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苏格拉底,看着又不太像一个哲学家。
在人们的印象里,哲学家往往是那种著书立说、构建理论体系的人,他们会谈论很多事情,特别是那种无所不包、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意识、物质、存在、宇宙起源等等……
而苏格拉底却对这些都不感兴趣。
他感兴趣的,只是社会中的人,和他们的道德与知识。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也没有构建出所谓的理论体系,甚至说他到底有没有任何肯定的主张和论点,学者们都还在争论不休。
到头来,他能够被人们记住,还是得益于他的学生:柏拉图。是柏拉图将他的事迹和思想写了下来,人们才得知了这位大哲学家的许多事情,若不是有这么一个极赋写作天份和热情的学生,我想,苏格拉底可能就会被历史埋没了。
不过,历史最终并没有把他埋没,与之相反,命运之神还将他推上了哲学的神坛。
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虽然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估计也不太喜欢写作,但他却特别有口才,而且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强的辩论师。
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辩论其实是一种很吃香的技能。在那个初显民主社会特征的时代,政治演讲变得十分重要。于是,就有一些年轻的哲学家,磨练出了新的论证技巧和演讲技能,并将这些技能传授给人们。
我们通常把他们称之为:智者。
如果单从辩论技巧来看,苏格拉底,无疑就是那个时代最强的“智者”。
几无败绩的辩论记录,独创于世的引导辩证法,培养出西方哲学的一大支柱:柏拉图……
他的种种事迹,使他几乎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有智慧的人,而他却并没有为此占占自喜,而是时常对别人说:自己一无所知。
这,不仅仅只是他的谦逊,可以说更是他的思想和理念。他并不认为一个人能够穷尽对世界的认知,相反,一个人越是追求知识,他就越应该发现自己的无知。
在这种观念下,知识也就成了人的永恒追求;而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也不会在某一个阶段就自我满足,以为了解了全世界;他会承认自己的无知,发现自己的无知,继续追求知识,继续完善自我,然后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真挚的求知精神,感染了无数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苏格拉底能如此地被人推崇,与此不无关系。
不过,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那就是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
苏格拉底在终其一生的对话中,一直都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不断地告诉人们,要认识你自己,也不断通过精神助产术,引导他人对问题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否定一个又一个观点,同时也让他们自己萌发了一个又一个信念。
他的语言风趣幽默,他的个性热情纯朴,虽然自己生活清贫,但他也没有向利益低过头,依然能过得风度翩翩,活得潇洒自在。不过,最能体现出他的人格魅力的,还是在于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那一件西方哲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苏格拉底之死。
在70岁那年,年迈的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执行了死刑:
饮毒酒以自尽。
他原本能够逃跑,但是他并没有选择逃跑。
虽然他不认同法庭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但他却尊重雅典的法律。
在几经辩论下,那些给他定罪的嫉妒者,依然没有改变自己想法,于是,苏格拉底坦然接受了最后的结果,为了自己的崇高理念而献出了生命。
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正是在他去世的时候,达到了巅峰。
一个能够为道德和真理而俯首,为理想和信念而献身的人,无疑值得人们的尊敬。苏格拉底死了,但是他的人生却依旧不朽,是他告诉了世人:
一个哲学家应有什么样的智慧与风度
一个哲学家应有什么样的孤独与坚守
END